下邳城下水悠悠,断英雄迷梦。
遥想当年虎牢外,绣旗招展,金冠将军,画戟空舞生风。竞对桃园三兄而英伟无穷,一戟堪敌万雄,刺诸侯胆碎,振山间隆隆。
英雄安屈匹夫?红颜一怒斩董贼,抱得美人归。只是英雄迟钝,局中棋子不知棋之本分。虽杀董贼,虽名忠臣,“三姓家奴”之名四海尽知。
事实所证,吕布其人只可依附于人,而不可自立山头。依于丁原、董卓,他是受重的虎将,是战场上大杀四方的弑神,是曾令十八路诸侯惊惧的“人中赤兔”吕奉先。但脱离了依附,吕布便像游鱼失去大海,雄鹰失去苍穹,虽有武艺盖世,但眼见上的短浅与决策上的无力令他短板尽见。
他确有光芝万丈之时。辕门射戟,艺冠由基。雕羽翎飞箭至,十万雄兵甲褪。武艺无双,胆识无双。但作为割据一方之诸候,一时的耀眼只能转瞬即逝,他需要光照一世,不可只光耀一时。很显然,吕布只是光耀一时,也只会光耀一时。欲嫁女于袁术子,这是极其无知的。吕布只看到了袁术夺取国玺而称帝之假象,未见袁术集团腐朽而摇摇欲坠之内部,竟以儿女之终身为赌注,实在是无知愚味而又狂热的赌徒。
吕布之愚,归根溯源,源于其“三姓家奴”之经历。为奴过久,即使翻身却仍有“奴性”,存有对依附于他人的潜藏愿望,嫁女于袁术之子便是佐证。那是在他认定袁术为未来新皇的前提下的举动,换言之,他又欲依附袁术了。这些他自己或许不曾察觉,但“奴性”早刻在了他的本性中,潜露于吕布的一举一动中。
此外,由于长期的依附,吕布自始便不是谋略者。站在塔楼下太久,吕布根本不知应如何在塔楼上俯瞰四野。他又不识良才,有帷幄能臣陈宫而不尽听其忠言,一次又一次在关键谋策中失误,一次又一次把自己推向深渊。失徐州之重,却自恃下邳易守,竟仍与妻妾沉湎于寻欢作乐,不思破敌之策。古之失意者众多,司马迁奋于困顿而成《史记》,柳三变浅斟低唱而成“白衣卿相”之名。吕布几何?靡靡于青烟淫弦,魂断白门楼。
吕布无眼见,无卓识,我们姑且将其算作是经历与时势陷害于他。那无智无志又是如何?他无智于任人拨弄,不知被有心之人当了多少次用之即弃的棋子。初有李肃策反而斩丁原,后有王允设计而刺董卓。他以虎豹之武,一次次成为他人的枪眼,而从未自己把枪瞄准靶眼,他无志于只图安逸,而不知天下为何。占据徐州,他的欲望只限于占据徐州的一方小天地,做他的诸候。若无陈官谏言,他恐怕会长留刘备于下邳,而绝无谋备之思。
如此来看,吕布实在配不上“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
那么如此一个无智而又无志之人又为何令曹刘共杀之?依我拙见,理由有四,之于曹操,吕布本人不具威胁,但依曹操之奸滑,他不会不知吕布之“奴性”,若他日转投袁术,是为大患。之于刘备,吕布是窃夺徐州的仇敌。明地中刘备口口仁义,但那只是实力不敌于吕布的权宜之计,若可图之,除之,岂有不快?况且,似吕布般任人撩拨之徒,他日若被有心人挑唆,又忆起此刘曹共擒他于白门楼之仇,很难对刘备不起杀意,是为大患。又之,曹操爱才,刘备惜才,如此猛将二人不可能不欲收于靡下。但董、丁二人的前车之鉴却时刻警醒二人眼前败将的危险,是欲用之而不敢用之。另及,刘备心存私心。此时真正掌控吕布命远的人是曹操,即使留下吕布,他也只会成为曹操的部将。刘备何苦要为日后之敌添虎加翼?必除之,且必应除之。
所以,左右吕布命运的只有曹刘二人,二人无不具杀吕布之理,吕布焉活?
暮云霭霭,楚天沉阔,下邳城下滔滔。虎缚今懦,鹰饱翅疲,波涛漫漫,漫一方天画戟。风吹浪起赤兔鸣,白门将死,魂为鬼雄。
教师点评:文章中心明确,思路流畅,内容丰富,立意独到。文章论点明确,论据得当、丰富,具有时效性。作者首先解读议题,然后剖析原因、分享看法,循序渐进地展开了论述。作者通过文章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