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年,离我最近的人

初三 写人 757字
2023-05-12 13:39:14

我朗读着你留下的诗,临摹着你写下的字。我们之间是几百年的历史长河,这三年,你却是离我最近的人。

--题记

苏轼,总归是不陌生的。小学时学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朗朗上口,至今记忆犹新。但那时对于作者,也只是学点毛皮,懂个背景就行了。真正了解这位大才子,是自打上了初中开始。

记得是初一的一个周末,我去上书法班的时候。老师给我拿来一本范本,让我照着临摹。我翻开范本,却惊讶地感觉这与我先前临摹的不太一样。那是一种流畅的、奔放的、不受约束的笔触。行书中不太常见的却在这比比皆是。它通篇跌宕起伏,从前面平静的娓娓道来,到后面奔放的强烈诉说,无一不震撼到我。老师见我看得入迷,便和我介绍到:“这是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是他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的寒食节写的。他这篇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现在都把它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听完介绍,苏轼这个原本我并不在意甚至淡忘了的文人名字被我深深刻在了心里。回首再去看诗篇,那“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也似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的苍凉悲叹更加深入人心。我看着诗篇,眼前却出现着苏轼提笔落下又因伤感叹息的模样。我感受着他因文字狱被贬的悲恨、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字里行间透出来的惆怅悲凉。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位几百年前名流千古的文人离我却是那样的近。

那之后,我便常常读起苏轼的诗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空明澄净,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使我体会到了他无人理解的忧恨。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对世人的美好祝愿;这“鬓微霜,又何妨!”是他举胸中豪情的豪放不羁;还有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更是他对世间哲理的独到见解。

这三年,我在他诗文下成长,受他文采的熏陶,体会这那穿过百年时间长河任然不朽的豪情壮志;这三年,他是离我最近的人。

教师点评:文章中心明确,结构完整,内容丰富,文笔优美。文章里介绍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