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

初三 写人 747字
2023-04-19 20:21:44

老巷深处,旧戏台红漆褪去,远处栽着一棵柳树,年幼的孩子骑着竹马,稚嫩的笑声是老巷子的花朵,年迈的老懒散地躺在竹椅,收音机里播着“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经典又好像已是过去式。

厚厚的黄土堆成的台基,已有几分坑坑洼洼,四根粗壮的角柱顶着这个屋顶,前面两根还挂着黑色的楹联,用金色漆着,“言子重尝放喉歌盛世,三女魂醒舒袖舞太平”,却因时间的长度,让它经历了太多的风吹雨打,有些字样,已不再完整。

零落的戏台像无人照顾的老人,在这个地方已经呆得太久太久,可是却没有人为此停下了。

孩童玩闹的声音充满整条巷子,收音机里的戏曲已重新播放。

胡琴,琵笆等乐器似乎奏响,我仿佛听到了戏前的旁白,看到了台上人穿着戏袍,扬着水袖,唱着婉转的戏曲。

孤零零的戏台,人来人往,却无一人注意它,过往的热闹,只能停留在记忆中。

也是几年前的这个时候,村子里也有个戏台,那时的人们,白天在田里干活,晚上就到戏台前看戏,小孩即使是看不懂,也嚷嚷着去凑个热闹。

奶奶也会带我过去,将幼小的我举在肩膀。

忽然,唢呐,杨琴等多种乐器同时奏起,台下欢呼着。

台上人手端着玉带,右手中指轻拿水袖,再落下,又向上挥起,水袖经手背折搭于腕上朝里垂下,左看看右看看,向前走几步,将袖子抖了抖,翘起兰花指,“为救李郎离家园,谁中皇榜中状元……”

台下人鼓起了掌,小孩笑嘻嘻地看着。

结束时,台下仍坐满了人,即使是结束了,也会交流片刻再离开,而我则坐在奶奶的腿上,听着大人们开的艺术讨论。

时间的推移,台下的观众越来越少,从原来观众满满变到只有一半,后来再到只有一两人,可即便这样,台上依旧唱着那经典。

渐渐,看的人和唱的人都不在了,台子也拆了。

春意打烊,柳絮飞起,戏台也像人一样,在一点一点地老去,可是当它年迈了,却没有人愿意接触它。

新鲜事物的拥有,让它被人遗忘。

教师点评:文章结构清晰,取材独特,有自己的思考。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情感,颇为打动人心。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饱满真切的情感,文章也因此优美动人,触动人心。作者将细腻的情感融入进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中,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文章很具特点和内涵,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