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轼共赏一轮明月

初三 写人 579字
2023-04-12 20:28:57

春去秋来,美景不再,一轮明月亮依旧。今夜,残月当空,月光撒在江面上,被波涛打碎,随江水一路东流。

九百多年前,夜。一叶孤舟,一点渔火,一壶清茶,一轮明月,苏轼顺着长江,一路贬官他乡。

熙宁八年,密州。这是苏轼第一次被贬。晴朗秋日,金风送爽,红叶飘飞,正式年少时光,却一人贬官于此。皓月当空,银光泻地,不禁想起分别了七年的弟弟,心潮起伏,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这是苏轼借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而后,黄州。看着孤独的鸿雁,飞越长江,落在那片寂静的沙洲上,苏轼写下了“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看着滚滚东去的长江,他不禁俯仰古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借月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前途的不易。

元祐六年八月,颍州,仍为秋日。苏轼想到曾经和弟弟一同来游的场景,听到耳旁回荡的欧阳公所作的《木兰令》,不觉步韵一句“与余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这是苏轼借月感叹时光匆匆、物是人非。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洁。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苏轼病危之时,所作此篇。面对死亡,他平静地回顾自己的一生,光明磊落,无怨无悔。这是苏轼借月表达自己的豁达乐观、无畏无惧的精神品质。苏轼一生,贬谪数次,赏月数次,咏月数次,借情于月数次,换来的,是现在与月并存的苏“轼”。今日所在,与苏轼共赏明月依旧、情意依旧。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流畅,立意独到。作者选取了典型的事例,很好地展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文章里介绍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