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悠悠贯古今

初三 写人 1218字
2023-01-25 22:56:19

不遇良工,宁存故物

——题记

古人有云:“以文载道,凡得圣贤之书精髓者,皆览华夏民族之魂。”苏轼从词中走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李太白以酒吟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文墨匠心自古以来便是万般繁盛,悠悠情怀,又岂会在今日废置断绝?

我的童年是在一座小城中度过的,城口矗立着一根高耸入云的电线杆,仿若小城的象征。小城里的人虽然活条件有些艰苦,但都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惬意生活。可在城里西北的偏角,一座低矮的平房静默的待在那里,一朴素的身姿默默耕耘着一些人们不为所知的东西。

听城里人说,老林便是这座小平房的主人,但他平日里不怎么跟城里人来往,像是个有些阴郁的老人。老林的小平屋里,在狭小的空间里夹杂着一股陈旧的味道,两个高大的檀香书架上,平躺着一根本古朴的典籍,这个明太祖那个时期要康熙年间的,扑面而来一股历史的厚重感。

记得一次我玩闹时经过老林的小平屋,眸光越过纸糊的纱窗向里望去,桌上正摆着一本破旧的古书—— 虫蛀得已不成样子。老林带着一副老花镜,眼眸死死地盯住书上的虫眼,左手持着一只毛笔,轻蘸一蘸旁边手打的糨糊,将一个虫眼润湿,然后又附上同样焦黄的宣纸。

若是遇上了大点儿的虫眼,他就用糨糊润湿后,边修补,边用镊子或针锥小心的挑干净毛边,随后便用小木锥轻轻的把虫眼捶平整,迎着光,竟一点也看不出修补的痕迹。“小友,你若是有心,进来一观也无妨。”我面庞上不禁浮现一抹红晕,但还是走了进去。

刚进屋门,一股油墨和酸腐味扑鼻而来,令我不禁皱了皱眉头。老林则是为我缓缓泡了一杯绿茶,笑着说:“小友,我这地方就这味儿。”这时我突然发现,老林其实是一个颇为慈祥的老人,墙角的槲叶微微晃动,仿佛在喃喃低语。

我壮起胆子,向前摸了摸他桌上的宣纸,确实觉得意外的渗红与湿润。老林笑着解释道:“那是存了许多年的毛太纸,用红茶水染过,为的就是老祖宗说的‘整旧如旧’”又是转了一圈,我便与老林匆匆告别了。后来我才知道,老林是一个书匠,他们这一行主要就是修复古籍,这种行业整日与古籍打交道,如今几乎绝迹。

后来我曾问过父亲,老林是何时到这座小城里来的?父亲说早在他初来深圳做工时,那座平屋就有了,估摸着得有三四十年吧。我淡淡点头,于一个孩童而言,或许极难理解对于古籍三四十年的坚守意味着什么?但我却依旧默默念起了老林的座右铭:“不遇良工,宁存故物”。

后来随着当地政府的政策下来,为了整顿市容,整个小城的老旧建筑都要拆迁,而老林的小平屋自然也难逃厄运。我静静的站在城口向前望去,唯有那根电线杆依然安静地耸立,小城里一片空旷,老林的小平屋不复存在了,而我童年的快乐也已经无影无踪了。

“不怨世人笑我痴,只恨自命苦三钱”,或许,这便是如同老林一般万千匠人的真实写照,他们无欲无求,在世人轻蔑的眼光中,默默的守候着他们那一份大国匠心,文墨滚滚。文墨悠悠贯古今,这道传承的背后,是一个个手艺人不忘初心,对待信仰的无限真挚。

大国工匠传民族之魂,文墨悠悠承古今之念。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具体,文笔优美。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饱满真切的情感,文章也因此优美动人,触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