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回家,饥肠辘辘的我走在回家的小巷中。深巷悠悠,不知何处飘来一股香甜的面饼香,在我的鼻翼间跃动。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在小巷深处的一个小摊位前,站着一位中年男人,方正的眉目中透出一丝不苟言笑的冷漠。
“这个饼多少钱一个呀?”我指着摊位中的面饼问。
“十元一个。”男人面不改色,平静如水。
“这么贵呀——”我不由得吸了一口气,感觉就这么一个面饼,有点贵。
“俺的饼就是这个价。”男人好似看穿了我的心理活动似的,面无波澜地又回复了我一句。耐不住这饼香的诱惑,我只好掏出钱包递给男人十元钱,内心却充满着一丝不服气:“卖饼就卖饼,好像还蛮神气。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啊。”
只见男人迅速伸出手,麻利干练地从白布面袋中掏出一捧白面置于桌上,握紧拳头,在面团上捶打,并不时洒落些水使面团舒醒。看着男人娴熟的动作,我的心中不由萌生出一丝好奇。然而男人并不急于擀面,而是将面团揉成条状,双手控制其两端,在空中来回拉扯。但见他时而轻舒双臂,使之张合;转又收紧回拉,使之收拢,整个过程张弛有力,十分娴熟。面团似一位优美的舞者,在空气中划出唯美的姿态。我的眼神渐渐有些恍惚,眼中只留下一道轻柔优雅的倩影,内心却暗自叫好,对男人的熟练萌生出一丝丝敬佩:这手艺可真了不起!眼前那个普通的身影,无形中仿佛高大了许多。
男人在面团里包好馅料,用擀面杖把面团擀成薄饼状,紧接着就是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一道工序了。男人在面饼上淋上一些水,铺在手中,转而又迅急地将手伸入炭火炉中。我的心不由一惊,“您这样不怕烫伤吗?”“是有点烫,但用火钳不好控制力度,也掌握不好火候,这样做出的饼不香,口感也没那么好。这活没什么技巧,习惯就好了,我们就是靠这个手艺吃饭的啊。”他的话语中分明多了一丝柔情。我转而看着他的手,己在炽热的烤火炉中映得通红,手臂上的青筋似盘虬卧龙般暴凸着。然而他的手指,却还在灼热的炉壁中反复翻动着面饼。烤熟之后,喷香的面饼香味扑面而来,我的心却猛然一震,内心油然而生一份敬佩之情。我突然意识到,这个男人真正打动我的,是他用心做饼的这种职业精神。他的每一次揉捏,每一次烘烤,都无不映衬着他对手艺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而这份执着使他普通的形象在我心中变得高大威严,变得顶天立地,十分了不起。
先前对他的偏见令我有些羞愧难当,而他精益求精做饼的画面仍不时浮现在我脑海。这份平凡之中闪烁出的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觉得特别了不起。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也会遇到像他这样的普通人吧?芸芸众生,看似平凡的每一个人,却一定会有它独特的闪光点,会让他闪闪发光,扣人心扉。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用慧眼去发现罢了。
感受着唇齿间涌动的面饼香,那个普通而又高大的身影已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眼前的每一个人都仿佛变得更加明亮,高大起来……
教师点评:文章的描写已是如此令人惊艳:动作描写是行云流水,也是入木三分,男人制作面饼时的一连串动作虽只以文字呈现,但已尽显其潇洒自信、娴熟自如,并且极具画面感与动感;语言描写是恰到好处,也是画龙点睛,男人对待面饼的认真态度、用心之至便通过只字片语得以展现,更加真实真切,也更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活动描写是应运而生,也是自然而然,作者将自己从一开始的不理解、不服气,到观看制作过程时的惊叹不已,再到加深了解后的羞愧与深深感动尽数展现,让心理活动的起起伏伏于侧面再度衬托了男人对于手艺的珍视、对于工作的重视、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尊重。而在此之上,作者的讲述与感悟更是出类拔萃,用自己的不满与疑惑拉开文章的序幕,又用如实的触动与称赞画下句点,文章形成“先抑后扬”之势,更加引人入胜,而最后落脚于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平凡点滴的“不平凡”之处,文章带给我们的共鸣、触动、感染与思考便也更多、更大、更强、更深。为作者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