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午后。
“卖烂铁——烂铜烂铁——”那嘹亮的吆喝声,听起来高亢而绵长,苍老浑浊,抑扬顿挫,久久回荡……
他是一个收废品的,在附近收废品已经有十来年了。可是,好像并没有多少人知晓他的名字,因为他从来都是沉默寡言的。每天第一缕阳光投到小村,晨曦唤醒小村,人便陆续地忙碌起来。他也不例外,“嘎吱,嘎吱”地蹬着破旧的三轮车,穿梭于大街小巷,用不知来自哪里的口音喊着“卖烂铁——烂铜烂铁——”,不厌其烦。年头久了,那口号也喊得浑厚、圆润、中气十足,拖拽着长长的尾音,我也不觉得难听。
奶奶这几天正打算把家里清扫出来的几件旧家电卖掉,听见这声音由远而近,便走出门把他叫了过来。他推着沉重的三轮车,跟着奶奶走到我家楼下,坐在三轮车上等待奶奶的吩咐。他40多岁,中等身材,微微佝偻着背。等待的此刻中,他用长满老茧的手夹着一根廉价的香烟,微眯着眼,吸一口,再缓缓吐出白烟。他的眼角依稀有几根皱纹、满是胡茬儿的脸在飘渺的烟雾中迷蒙。
虽然是初夏,但他套着一件泛着点点油渍、稍显褪色的蓝色长袖旧工装,下身拖拉着一条不合身的、过时的牛仔裤。脚上的那双绿色军装布鞋也是脏兮兮的。
奶奶带着他上楼,把没用的家当搬了出来,堆成一小堆,让他搬下楼。他忙活着,“这个煤气炉要卖掉吗?”他指着一个布满铁锈和灰尘的煤气炉。由于语言不通,奶奶只好点头示意。但就在他刚要把东西搬走时,奶奶连忙拉住他的手腕,夺了回来,连连摆手:“这个不卖……”他也顺从地停下手来。奶奶又指着旁边的一套音响:“这个卖掉。这是VCD机,十几年前还没出DVD,那时可值钱了……”只可惜,他只是径直上前搬走那套音响,根本就没有在听奶奶说些什么。他连续地上楼下楼,额头上已是满头大汗。
他站在门口,卷起了两只袖子,汗水浸湿了衣袖,头发也因为汗水粘成分明的几缕。他掏出一条手帕,擦了擦额头,然后再慢腾腾地叠好,他从散落着各种东西的车后箱里拿出一把铁称,一件件地称过地上的破烂。他一边称,一边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喃喃着:“您看,五斤……这个三斤……一共是17块,您算算。”奶奶虽不能完全听懂,但你明白其中的意思,“我来称称。”奶奶不由分说夺过了枪,自己称了起来。称完了发现无异,才还给了他。他似乎愤愤的,但强忍住了,继续说:“不骗您的。我干这行十多年了,骗你那十多块有什么用?”他又转身从三轮车里拿了捆布条,拆开,把地上的破烂一件件堆好,再用布条捆好,搬到车上,因为怕不结实,他又拆开了一捆绳子,又绕了一圈,扎好结,放好。他从衣袋里掏出一个劣质皮革钱包,往手指上吐了口唾沫,在慢慢地,一张一张地数钱。数好了17块,交到奶奶手上:“喏,这是17块,没有少。”说罢,推着三轮车,走到街上,一步跨了上去,瞪着三轮车走了。“卖烂铁——烂铜烂铁——”
黄昏,太阳终于收起了笑脸,只剩残曦。他和其他几个同样在收废品的兄弟,在最右一片光芒的笼罩中,坐在一家小店的门口。他拿了一瓶啤酒,用牙咬掉盖子,仰头畅快的灌了一口,他望向天空,似乎在想着什么……
教师点评:“小人物”便是文章最突出之处。从写作角度来看,以“小人物”为写作对象很好地表现出了“生活中的‘小’人物也有闪光点”这个意味,很多作家都会选择这样的人物进行刻画,更能展现市井生活的多彩和人生生活百态,是很有价值的取材、思路。从写作内容来看,写人作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篇文章就将这一点做得很好,通过场景、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把这个“小人物”塑造得非常立体饱满。而且小作者在写的时候抓住了“我身边的小人物”这个主题,没有跑题,每一段文字都是围绕这个小人物来写的:第二段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声音远远传来,从对他声音的形容来让人充分联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三段把镜头拉到这个人物的出场,清晨、三轮车、吆喝,富有画面感;第四段镜头推进,聚焦在人物身上,进行了一系列外貌细节描写,接着后面就写了一段具体的生活场景——收废品,整段描写富有生活气息和真实感;最后用喝啤酒的镜头结束了文章,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余韵绵长。从传出吆喝、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来到我家楼下,镜头由远及近,一气呵成,人物外貌也随着镜头拉近而渐渐清晰,而且这个人的吆喝声也反复出现,贯穿了始终,流畅自然。多种描写都比较到位了,但对于他沉默寡言、不善言辞这些的描写不太到位,有些浮于表面,可以从收废品的场景切入探究一下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或者来一些侧面描写,从多角度丰富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