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赋

初三 写人 754字
2025-03-10 21:51:55

萱草忘忧,蓼莪抱恸。谨以斯文,寄椿庭之思。——题记

卷一·纫秋

暮色染透茜纱窗时,母亲总坐在青砖影里纫冬衣。铜剪裁开月色,银针挑破灯花,素帛在她指间化作流云,絮进三更霜气。

我曾怨那衣襟太厚,裹住少年游冶的轻狂。直至某夜读书至漏断,推门见廊下积雪盈尺,而她怀中犹抱未缝完的夹袄——线头垂落如白梅枝,鬓角沾着寅时的雾。

原来慈母手中线,从不曾真正穿过游子衣,倒是把半世光阴,都缝进了骨血的经纬。

卷二·烹月

母亲善酿醪糟,以古陶瓮贮之。每至桂魄初生,她便采木樨露调入酒曲,谓此物可镇魂安神。

那年我科考落第,醉卧竹榻。朦胧间见她以罗帕裹新橙,就着西厢残烛,将橙肉细细剔尽,独留空瓤盛酒。

“橙心虽空,能容万物。”她将温酒注入橙盏,霎时满室盈香。后来我方悟得:母亲何尝不是被岁月镂空的橙?以玲珑百窍之身,纳尽人间甘苦。

卷三·铸剑

及笄那年,母亲赠我青铜匕首。刃上铭文斑驳如泪痕:“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此乃汉代宫中物,女子佩之非为杀伐。”她抚过鞘上饕餮纹,“母幼时读《列女传》,独爱聂政姊伏尸痛哭之章——真正的刚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而今每抚此刃,便想起她跪坐佛前抄经的背影:羊毫饱蘸的不是墨,是淬过千遍的星河,在黄麻纸上浇铸出柔韧的锋芒。

卷四·观星

出阁前夜,母亲携我登观星台。参宿西斜,她忽指紫微垣笑道:“你祖父曾在此教我识北斗,说璇玑玉衡可正四时。”

夜风吹散她绾发的木簪,白发如银河倾泻。我才惊觉,四十年来,她始终是那个在星图下描摹“女宿”的少女,却甘愿折断自己的圭臬,化作我命盘里的辅星。

“去吧。”她将《步天歌》塞入我袖中,“记住,母亲的命星永远在你影子里亮着。”

今撰此文,忽忆及《诗经》旧句:“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然则慈母之恩,岂是箴言可载?不过如敦煌藏经洞的唐绢——经卷上的佛陀低眉浅笑,织就千年的,却是无名女红的针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