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Welcome!Whatdoyouwantto?(你好!欢迎!你想买什么?)”“Letmesee.(让我看看。)”这对话不是来自百货大楼,也不是友谊商城,而是旁边梅庵一个体商贩与外国人的对话。
星期天,我路经梅庵的时候,看到了十多辆旅行大巴停在四周,来自各地的旅客迫不及待地走下车。有的正拿着照相机拍下这美好的回忆,有的正在细心挑选纪念,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惬意的笑容。
我边走边看,只见一个卖木制品的小商贩摊前围着几个外国人。我特意走近一点,想看看老板怎么说英语做买卖。
只见,摊主笑容满面的说:“Canihelpyou?(我能帮你吗?)”外国人笑,说:“Yes.Iliketheblueone.Howmuch?(是的,我想要蓝色的这件,多少钱?)”并指了指蓝色的木葫芦……终于,摊主以标准流利的英语和热情的款待博得了外国人的欢心。外国人爽快地付了钱,捧着木葫芦,满意地笑了。
这情景使我的好奇心油然而生,情不自禁地打量这位能干的摊主。他四十来岁,穿着挺斯文的,白色衬衫配上褐色西裤,十分精神……
我的举动引起了他的注意:“小朋友,你想买什么东西?”“大伯,您的英语说的真棒!”我竖起大拇指赞叹道。大伯笑着摆摆手,说:“不行,我只是应付眼前的买卖用语。”哦,好谦虚!我就好奇地追问道:“您是跟谁学的呀?”大伯不好意思地说:“是我的大女儿。”接着,他望了望那些外国人,看着我说:“现在要是不懂得一些外语,做生意会吃亏的。再说,会说洋文,外国人也不敢小看咱们。”他的语气是那样坚定,目光是那样明亮,充满自信与自豪,我赞同地点了点头。本想和大伯再聊几句,又有几个外国人走到摊前,叽里咕噜地和大伯说上了,大伯边比划边应答。
是啊,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不懂一些外语,眼看到手的生意也做不成了,还会给外国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正像这位大伯所说的——“会说洋文,外国人也不敢小看咱们了。”哎,看来现在的中国人目光更远大了,思想意识更进步了,涵养更深了,爱国情怀也更浓郁了!
灿烂温暖的阳光,在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与连连的“Ok”声中,照亮了我的心。
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向那鲜花丛生的大道奔去……
教师点评:毋庸置疑,文章最为吸引人的正是作者的“取材”,但如果我们进一步探究,则会发现取材之所以吸引人,既在于它独特、新鲜、有趣,还在于它融入了作者充分的理解,也被作者充分地利用、展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仔细想来,我们被文章吸引,主要是因为无论是题目和内容都让我们感到新奇、讶异:小贩也会说洋文?小贩真的会说洋文!究其根本,则在于“反差”:走街串巷的商贩竟能娴熟地讲起英语,更能自如自信地和外国人沟通交流。这与人们的普遍认知完全相反,甚至颠覆了人们的认知,而作者恰巧利用了这一点:正因为不曾了解,所以看到题目便感到好奇;正因为难以置信,所以被开头的对话场景、正文的经历还原一步步牵引;正因为打破成见,所以当作者写下摊主大伯的话语、写下自己的感受体会时,我们心底也生出了佩服和赞叹。也就是说,作者充分理解了这段经历中的“反差”所带有的出人意料和耐人寻味,也利用了“反差”去展现经历的故事性和人物品格的感染力。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