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火车不曾晚点,少年却迟到了。”
蒙自的雨渐渐大了。
看到碧色寨火车站在雨中也变得朦胧且有了诗意。
铁轨延伸到远方,虽然不再通车,却也让人仿佛看到了过去年代的绿皮火车,缓缓驶过。
碧色寨像是一个不爱说话的姑娘,她安安静静的,就在那里,看着远道而来的旅人,或是当地的居民。铁轨也仍像个小孩子,似乎迫不及待地要投入到碧色寨温柔的怀抱。
是的,我更愿意称呼碧色寨火车站为姑娘,尽管她有一百一十岁了。她依旧那么俏皮可爱,时光竟带不走她的容颜。
尽管石碑有些久了,但她依旧是老样子。等车的人不再有了,檐下躲雨的人头发白了一代又一代,但她依旧是那个样子,少了人间烟火气,多了清秀的姿色。
宣统元年(1909年)4月13日滇越铁路铺轨至碧色寨,建碧色寨车站。宣统二年(1910年)滇越铁路全线通车,逐渐繁荣起来,原为滇越铁路滇段一大站。碧色寨本不叫碧色寨,原名为“坡心”,后有位在蒙自工作的法国人看到此地依山面海,风景秀丽,便取名为“碧色寨”,火车站也应此得名。
想想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火车站,曾经也是云南繁华之地,连接着当时最重要也最厉害的铁路——滇越铁路。
滇越铁路是东南亚地区一条连接中国昆明和越南海防港(经中越口岸河口)的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为米轨铁路,呈南北走向。
滇越铁路曾被《英国日报》称之为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相媲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可见其地位之高。修筑过程中开山凿石,困难重重。尤其在人字形桥梁施工处,竟丧生了一千来名工人!更有“一根木轨一条命,一颗铁钉一滴血”的说法。
“云南十八怪”中有两怪:火车没有汽车快,铁路不通国内通国外。
这说的就是滇越铁路。
滇越铁路也给碧色寨带来了繁华。各国货物经由此地中转,自1910年后的三十多年时间,碧色寨火车站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开放和繁华程度,在滇南一带无首屈一指,昆明人、越南人艳羡地将其称作“小巴黎”。
今天的碧色寨火车站不再通车了,回归冷清的她,却更加迷人。
无疑,电影《芳华》再一次将碧色寨带入了群众的视线,大家又都开始想去看一看这个小小的充满故事的火车站。但我又反思:如果没有《芳华》,我们是否还会想到去看一看碧色寨?答案肯定是要去的。但是却不会有太多人真的这样做。
碧色寨,这个地名本应该是因为滇越铁路与她曾经的繁华而著名,现在却只是凭一部电影吸引了外来的人们。站在铁路上,我放眼南北,不知道该不该有个尽头。
我们来蒙自、看碧色寨、走滇越铁路,不是为了一部电影,而是为了整个历史。
我们要回到1909年,看到她新生的样子 ;回到1910年,看到她的繁华;再回到现在,一百多年后的现在,看到她的清冷迷人。
一百一十年的浸润,青山依旧在,她却一改繁荣,不染俗尘。
不染俗尘,只因曾经的火车,带来了一箱一箱的繁华;只因后来的失落,悟透了人来人往。
现在我漫步在昔日铁轨上,忽地回头,看到远处青山云雨,任蒙自的雨淋湿肩膀,不由落泪,只为这一条伟大的铁路,这一处悠久的车站。
绿皮火车是不再通了,可曾经的它不会晚点。我这一寻来的少年,却在这时光长河了迟了到,迷了路。
正是蒙自的雨,把我带回了那一段往事,看到“碧色寨”的石牌,常驻不倒。
蒙自的雨渐渐大了,我却听到火车驶来,汽笛长鸣,响彻整个碧色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