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南丽江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古城。不久前,我踏上了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雨后的古城笼罩在幽情逸韵的氛围中,如同一幅中世纪风景油画。
古城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这座位于云贵高原西部苍凉群山之中的古城,完好的保存了原来的城市架构。古城的一些房屋,经风历雨,千年不衰,古韵犹在,成为建筑活化石。因此,古城又有“活着的古城”之称。在我国所有城镇中,只有丽江古城与山西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恍如梦境的古城,吸引了海内外游客陶醉在古色古香的街巷间,如痴如醉地呼吸远古空气,聆听纳西古乐,鉴赏东巴文字,领略滇西风情。
古城依着狮子山、象山、金虹山而建。街道连接小巷,小巷衔着万户门洞。门洞内力为“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的纳西宅院。宅院既有北京四合院的韵味,又有江南水乡的情调。这些蕴含纳酉传统母房文化的宅院,主要由平房、妺楼、明楼、骑厦楼、古宗楼等组成。望着这些房子,我感觉到纳西民族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民族,它奇迹般的将东巴经书、东巴古典舞蹈、东巴音乐以及当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东巴象形文字等完整的保存下来。
古城还是一座水中之城。我循着叮叮咚咚的水流声。走进了古城新华街。与江南水乡平静的水不同的是,古城的水是湍急地流着的。尽管水流急,但河岸很低,两岸绿树婆娑,垂柳依依。
古城的河上,有很多桥。桥是古城的神来之笔,它使古城充满灵性?在草丛中,在垂柳间,那一座座桥就像一条条彩虹,把古城连成一个整体,构成了蓝天、白云、绿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
到了阿余灿至大石桥一段的街道,我俭步走上大石桥的桥头,我南眺望,古城北面的玉龙雪山直指苍穹,发出的炫目银光,折射的古城迷离而神奇。当我调整视线我朝下看时,惊呆了:河道上,一座座古栗木板桥离河面很低,掩藏在绿柳草丛中。河水碰撞岸堤溅起水花,洒在桥板上,增添了桥的鲜活情趣。就在这时,一曲空灵飘逸的纳西古乐,从不远处漫了过来,流遍我全身,沁入我肺腑。
随着音乐,我走进一家古乐馆,择个临窗见问的位置坐下,一边品着清茶,一边聆听着台上十余年古逾古稀的纳西乐师的演奏。一曲曲古奥的音乐,使我尘念尽除,心静如水。
从古乐馆出来,行到大石街至百岁坊的小巷时,青石板铺成的路面光滑、陡斜,顺着栗木板桥,望向对岸,纳西民居从河岸砌起,墙上攀满藤本植物,疏影横斜。在白沙铜至“刮当阁”匀水处街道,水声大了起来。西河水流到这里,变得如野马奔腾向前,溅起了一片片水花。“刮当阁”匀水处两岸种满粉团花树和柳树。柳条缠花枝,在风中轻轻起舞,微微发出簌簌声,蝴蝶翩翩翻翻,变不清是花还是柳……这又是古城一处独特的景观。
傍晚时分,我走出古城,来到华灯高照的广场。这时,天又下起雨来,雨点打在身上,既像为我洗尘,又像为我洗礼。对我来说,古城之行,不就是一场文化洗礼吗?
雨中飘来的纳西古乐显得更加悦耳,更加醉人。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优美,立意独到,情感饱满。文章移步换景,描写全面,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对景物形成了解。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重点突出。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文章的描写惟妙惟肖,非常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