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桥是一条经过放大的板凳。桥,架在两岸,原为过河而建。但当人们来到桥上,有时却并不急于赶往对岸,反而观赏起风景来。而且,桥往往成为风景的一部分。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柳絮随风漫天飘洒,迎着一阵阵沁人的梅香,立于桥头遥望早春之景,好不惬意!诗中的桥,伴着春风的吹拂,于早春鹅黄的嫩柳中,时隐时现,给人一种朦胧美。
“波光柳色碧溟漾,曲渚斜桥画舸通”,一座桥斜架在弯弯的小河上。桥下,波光粼粼;桥边,柳色青青。一条画舫正从桥下通过。亭台楼阁,斜桥流水,互相映衬,好一幅夏季风光图。
“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一弯彩虹远挂碧蓝天穹,桥的倒影和着虹的倒影随涟漪轻轻摇晃,一时间,分不清哪个是桥影,哪个是虹影。一行秋雁横掠而过,渔人唱着闲适的渔歌,摇着橹,从桥下经过。虚幻的桥影,不正是白居易被贬后烦闷心情的寄托吗?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梅花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如今,梅花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词人陆游用“断桥”证明“梅花”的无主,桥成为词人抒发情感的陪衬。
画士笔下的桥呢?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桥成为画卷的高潮。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展现出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古代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在画中纤毫毕现。
桥,在文人画士笔下,不同的季节展示出不同的风采,体现着不同的韵味:有对世间生活的热爱,有对四季风景的依恋,有对人生际遇的感伤,有对个人志向的抒发……
桥,被文人画士赋予了生命。桥,是诗人承载闲适心情的选择地;桥,是游子抒发思乡情怀的寄情地;桥,是官宦被贬后郁闷心情的发泄地。桥,是志士展现坚贞品格的诉志地;桥,是记录画士热爱生活的纵情地。
桥,成为文人画士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此一条经过放大的板凳,不愧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