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说:“世界之奇玮、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没错,王安石在阐述一个道理,走向深处,走向别人所至的地方,才能发现更多的风景。
如果苏轼没有走向人生的深处,他就不会写下脍炙人口的《赤壁赋》;如果孔子没有走向人民的深处,他就不能发现人间疾苦,留下流传百世的“仁爱”思想;如果李白没有走向孤独的深处,他要怎能写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清丽诗篇?
如果没有走向深处,走向大自然的深处,百姓生活的深处,寂寞孤独心灵的深处,这些文人的心境、思想又怎么能穿越千百年重重的迷雾,一直照亮我们的心口,依然以我们的血脉共同奔腾、生活、传承?
深处,向来不是黑暗邪恶幽长的触手,他那厚重的,一眼看不透的面纱背后,是等待被发掘的宝藏,是千年未开启的大门,是通往人生高度的敲门砖。
深处,从来不仅指步行可至的地方,更是指心灵对世间万物道理的融合。
王安石在游完褒禅山后,属文记述这桩兴事后,仍是后悔不已。没有走向更深的深处,一探人所罕至的瑰景,但他用思想的力量题目体悟这种未能走向深处的原因,最终升华了自己的思想,得到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悟:若想看见非凡之景,必至常人所不至之地。就这样,他完成了自己思想走向深处的使命,即来凭着这“走向深处”的一腔孤勇与热血,坚决走向改革之路。谁又可知,这是此次游记给予他启发与坚韧,给了他走向深处的勇气呢?
所以,走向深处的不只是脚步,更是心灵。从某种程度来说,走向深处也是对自己所热爱事物的坚持。王阳明作为心学大家,年少时曾一度沉痴理学的思想,即使后来遭贬,被流放到偏远的山村,他仍最爱坐在那片山沟茂密的竹林深处,独自思索着学与思的关系,钻研着那万事万物的道理,最终铸就了心学之派,思想遗产光明如炬,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终于,走向深处的思想学识,还是为了发现自己,也许是发现自己的所爱,也许是发现自己内心所缺少的精神,也许是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
你我皆能走向深处,“深窥自己的心,然后发现真正的奇迹在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