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在浪漫与现实间流淌——评《扬州慢》

初三 读后感 1055字
2023-04-15 17:30:36

忆往昔喙长三尺、伶牙俐齿、高谈阔论,盛世人才济济,文武满堂,何其繁华。白昼南来北往,车水马龙。夜晚熙熙攘攘,灯火通明;盛世何其太平!现如今,荒淫无度、管窥蠡测、纸醉金迷,君臣无为,何其衰弱。如今故国残破,任人践踏。江西踏入昔日繁华的大都市,看其衰败萧条、寒水自碧。于悲恸之中,姜夔提笔便写下千古佳作——《扬州慢》以抒黍离之悲。

虚实交替,以今昔之比表国衰之悲。“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开篇便点出扬州的不凡与繁华。但毕竟是流光一闪,昙花一现。接着便以沉重的笔墨写下如今破败的扬州,“尽芥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就好比昔日锦衣玉食,家财万贯的富家子弟,突然间堕落为家徒四壁、食不果腹的街头乞丐。如此落差,姜夔写此诗时是怀着怎样苦楚、惆怅的心情啊!当年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和“二十四桥明月夜”,如今也只剩杂草丛生,物是人非了。于历史变幻,事物更替之中流露出姜夔的无奈。在这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地域里,即使是闹市,也黯然失色了,何其可悲。

四顾萧条,借残败之景显时局之乱。断壁残垣、战火四起、戍角悲鸣。在这民生凋敝,刀光剑影的时代,美好的事物吹弹可破,不堪一击。“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便是这美好事物在这乱世之中的境遇。姜夔所见之扬州,早已饱受胡人摧残,被践踏在胡马残暴的铁蹄之下。姜夔用一手拟人的手法,更加显示了作品中对战争的控诉之情。入城四顾,尽皆萧条之景,心中五味杂陈的姜夔想到曾一度赞美扬州的杜牧,心中便暗暗苦笑道:“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两大文人跨时代的联动对话,串起了风云变幻的时代。杜牧又怎能想到扬州也会成为不毛之地,而姜夔又怎能体会到太平盛世下繁华的扬州是如何的美好啊!“波心荡,冷月无声”,月冷水寒。姜夔的愁绪如一江春水,流贯于字里行间,尽表忧国之愁、黍离之悲,“说尽心中无限事”。

愤世嫉俗,以悲愤之笔讽君臣无为。君非虚心纳谏,有雄才大略之明君。臣非忠贞死节,深谋远虑之能臣。士大夫之徒,只顾宴饮享乐、不思政务、君臣昏聩,何其衰也!二十一岁的姜夔心怀兼济天下之心,眼睁睁看着百姓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君臣不思进取、不谙国事、贪图享乐,又怎能不痛心疾首,深致慨叹。“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词人最后用乐景衬哀情,尽抒对朝廷腐败之恨,民不聊生之愁。

姜夔身历四朝,其青壮年时期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品此词,你会感觉到一腔愁绪和报国热流涌入心间,会看到一位长发青年握紧双拳泪洒江边,他即是南宋伟大词人——姜夔!

教师点评:作者此篇关于《扬州慢》的评析有诸多耐人寻味之处,如评析中细致还原词中情景,以情景的“实”解析词阙的“意”,还如结合历史、时代背景进行评述,传达更多信息与内涵。但最值一提的,是作者在评析时选取了一个独到的切入点——词人姜燮。这一切入点的选取,让文章即使以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展开探讨,却仍然给人以深入词人内心之直观、真实之感,也让文章形成与词人的换位思考,从而加深读者对词人彼时创作之初衷、心境的体悟和感知,亦让文章于词阙中展现历史、时代的风貌,还于文字中一展词人风姿、塑造词人形象,深化词与词人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文章既是对《扬州慢》做深入其里的解读、分析,也是对姜燮做全方面的探究、评述,因而蕴含丰厚,意味无穷,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