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骆驼祥子有感

初三 读后感 1197字
2020-05-11 17:17:41

《骆驼祥子》这本书是人民艺术家--老舍所著的长篇小说,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旧时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祥子原本是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一个人,是一个不甘落后的人,是一个坚忍而又健壮的人。那么大家想没想过祥子为什么最后变成了一个麻木、潦倒、懒情、狡猾、而又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了呢?变成了社会的人渣了呢?这主要是因为祥子他经历了太多的打击,这些打击令他承受不往。祥子经历了买车卖车的三起三落,经历了自己所喜爱的小福子上吊自杀。祥子因此觉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留恋的,觉得能逍遥几天是几天。他感到没有继续生活下的意义了。所以他开始堕落了,并最终成为了一具名副其实的行尸走肉。

我认为但凡这个社会给祥子一点希望,祥子也一定能振作起来并努力奋斗,实现自己一直想实现的梦想。可以连最后只剩下小福子这一点希望也被这个罪恶的社会扼杀了。我觉得只要是一个正常人,没有谁能承受的了,祥子也是一样,他不是什么奇人只是一个普通人是万千劳苦大众中的一员。其实这部小说不只是讲述祥子这个普通人力车夫一个人的悲剧,而是讲述整个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大悲剧。作者用语言无情的批判和揭示这个社会制度对人民的毒害之深,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压迫之久。老舍先生通过祥子一个人的悲剧,影射出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与困苦。这当然也是一种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的方式。这其中包含很多哲理。社会制度的黑暗只是其中一种。祥子本身的思想也有问题。祥子的思想是一种小农经济思想,他没有想去改变这个社会的根本。

祥子的愿望虽然很简单,他只是想凭着自己的力气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通过三年的努力奋斗,他终于买上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辆车。但是好景不长,在一次拉客途中他的车被大兵抢走人也被捉去。好在他趁战乱大兵不注意逃走了,并且顺手牵羊的牵走了大兵们抢来的三匹骆驼。这在他心灵上也许有一丝慰籍,他之前听别人说骆驼很贵,所以他想着三匹骆驼应该能卖个好价钱。他逃出去走了很久,终于找到了一个愿意买它三匹骆驼的老者。可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这三匹骆驼只卖了30几块大洋。这能干什么呢?

他只能继续攒钱想再买上一辆车,回到人和车厂他将卖骆驼的钱交给刘四爷保管。可是他不能想到的是当他被虎妞引诱后虎妞说她怀孕了,祥子一下子傻了不知道该怎么办。虽然后来虎妞把祥子存的钱给了他,但最后他的钱还是被孙侦探以“买命”的方式敲诈了。他的愿望又一次化为泡影唉!祥子真是命运多舛啊!

祥子他企图改变环境却被环境所改变,企图征服命运却被命运所征服。这也许只能怪祥子生不逢时了吧!他如果生活在今天就不会是那样悲惨的结局了。其实很多作家都写过关于人力车夫的故事,比如胡适和鲁迅,但他们都是以作家的身份去用俯视角度,用同情的眼光去看待人力车夫。而老舍就不一样了,他是通过深入人力车夫的生活环境,社会关系等来写这一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形象的。写他们为生计而奔波的艰苦,非常具有真实性。

今天的我们应该去学习祥子的坚忍,“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的态度。即使祥子没有成为人上人,但他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祥子他缺的是像我们今天这样的理想社会,而现在的我们不缺。

教师点评:在这篇读后感中,作者分享了自己读《骆驼祥子》之后的所感所想,着重探讨了对书中的主人公祥子的生活及经历所产生的看法。文章角度独特,思考深入,感情真实。作者对主人公及其境遇的了解全面细致,并且挖掘出了人物经历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深刻领悟到了作家创作时的用意及深意,从而使得文章颇具深度,很有启发意义。不过,在文章的三、四、五、六段中,对人物做的评述和对书的评述被放在了一起,分别出现在第三段和第六段中,而评述人物后又有关于人物经历的介绍,出现在四、五段中,这就使得文章的条理稍显混乱。作者可以先将人物经历与评述放置在一起,进而由对人物的评述引至对书的评述和感悟上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创作时的思路清晰,也会让文章呈现出层层深入的效果。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