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宫邸,一士谔谔

初三 读后感 2177字
2021-08-31 21:20:05

——读《儒林外史》有感

一宫殿。

走近,一股浓浓的复古气息扑面袭来。朱红色的油漆早已被时间抹去大半,但在阳光的照耀下,这座百年宫宇仍显往日风华。

掩《外史》而深思,忆晚清而悟理。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遥想当年,琉璃瓦的重檐屋顶,朱漆门,同台基,捆绑住了多少位历代书生。殿内,歌舞升平。糜烂与纸醉金迷,将人性腐朽殆尽。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谔谔。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一卷《儒林外史》,道尽了百年士林的风云雨雪,辛酸苦叹。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为了金钱,为了财富,尊富鄙贫,隐藏在这种心理背后的丑态就被折射了出来。君不见那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这些林林总总的丑态,组成了一幅晚清封建末世儒林的上河图。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

我想,在当时的儒学士心里,诗云仁义道德的代名词就是功名利禄。读书,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从立志到奋斗再到成功,对于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朝得势,一劳永逸,心里便不再有什么仁义理智信,只想着如何填满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身登官位就意味着身不由己,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与活动,做一名为了荣华富贵而没有灵魂的奴才。

曹雪芹曾言:“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家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人们都想活得超脱自在,却又舍不下俗世的快乐,一味追求虚妄的快乐和短暂的享受。殊不知,这些都是身外之物,终将随着生命的终结而消逝。这无疑是对那些利令智昏之人深深的讽刺与严峻的告诫。头脑贫瘠,思想浅薄,便容易陷入名利的漩涡,失了本心。

相比于儒林群丑的蝇营狗苟和寡廉鲜耻,杜少卿的故事让我眼前一亮,他好像为陈腐、衰落、晦暗的儒林涂上一抹亮色。他还是不改本色,任世人如何讥谤,恬淡度日。他富有才情却淡泊功名,对名利场中人他冷眼相待,对旧仆、孝老爱亲的人他倾囊相授。杜少卿这个人物,似乎就是古代读书人的标杆:有济世情怀,还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

仍怕,昔日儒林种种丑态、官场种种丑恶,到现今遇见相宜的气候还会葳蕤生光。也许我们说我们应该学习杜少卿,然都像杜少卿那样逍遥局外,近于肆意妄为地去生活,这真的是儒修们的典范吗?徐加胜博士说过:“中国读书人都有建功立业的志向。而修齐治平又是多少读书人理想的道路。”然而,学问与功名也许可以相互成就一时,难以相互兼得一世。杜少卿成为不了儒林希望之光,如果换作是新时代的我们,我们同样无法担负起时代重任,无法完成国家复兴使命。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一直相信,一个国家,只要有觉醒的人在,它也就不至于沉堕到哪里去。尽管黑暗,但暗影处总会有光轮。深深宫邸,当社会罪恶侵蚀了每个人的心智时,就是他,一士谔谔,看到了历史的凝滞,看透了大清王朝步步毁灭的根源。真正的觉醒的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他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他自成武器,成桥梁,希望拨动人们蒙昧麻木的神经。如同近代中国革命,经过时间的沉淀,觉醒救国的力量潜移默化,它并非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而是一片星光映衬另一片星光,最终成为每个人心中闪耀的荣光。深深宫邸,一士谔谔,吴敬梓让我们懂得了读书的意义,也明白了一个人伟大胸怀在历史中必将得到国家存亡的肯定。

以时代为鉴方可明担当。我们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有使命、有担当的新少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是“社会方舟”上的一块木板,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将其自汪洋中托举而起,助其劈波斩浪,扬帆前行。我们披荆斩棘,不是为了物质上的满足,是为了精神上的信念,那种被需要的心态,会支撑我们一直走下去。我们要积极关注时事,参与社会实践,树立责任意识,升华自我人生价值。

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往往意味着时代的灼热发展,但往往也让我们失去了美好与纯真的梦想。如同晚清儒林,每一一个社会现象也只是冰山一角,我们应该像吴敬梓一样,深究其根源,拔出其根底,将呼唤时代建设的心声、扫尽尘秽的心声诉于天下。余秋雨曾言:“堂皇转眼调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我们应沉着冷静地思考,脚踏实地谋发展。重视时间与效率,去面对这个社会的浮躁之气。支撑我们这个时代走向光明的,从来都不是某种抽象的精神力量,不是唯唯诺诺的虚伪礼教。真正扛起重任的是高压之下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

宫殿,仍旧矗立在那里。它怕是怨恨着的,怨古时代代伪儒恃才败德;但它也欣喜着,无须经历世俗的洗礼,便可安静地看这世间百态、朝代更迭,看这盛世山河无恙、时和岁丰、河清海晏。那时,它属于晚清;现在,它属于中国。那个曾经一士谔谔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转身,成为了我们,千千万万以梦为马、与国偕行的少年。我们仍在寒窗苦读,但这是为了“种花家”,为了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组成满天星光的美景,实现民族复兴之梦。

那宫殿飞檐上的龙,金鳞金甲,活灵活现,似欲腾空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