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秋夜》

初三 读后感 1237字
2021-04-10 00:28:13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我的印象里,《秋夜》里的这句话似乎比《秋夜》更耳熟能详,甚至许多知道这句话的人并不知道它出自《秋夜》。

人们不知什么时候起也开始拿这句话来调侃:“我们写这句话,肯定会被人大笑一顿,说它多此一举;人家大作家就不一样,人家写这种话,只会被人夸有思想,写得好啊!”但它一定是有深刻原因的——我坚信如此,无论它是鲁迅写的或是别人写的。否则一个有成熟思想的人,怎么会无聊到无缘无故写这种句子呢?

于是我尝试“走”入《秋夜》的空间内,“走”入鲁迅的文字里。

我站在那后园里,向墙外看,那是两棵树。是什么树?我又仔细地看了看其中的一棵,是枣树;向旁边望去,再仔细一看,也是枣树。枣树那干枯的、不剩几片叶的枝干依然顽强地向天空伸展着它的枝桠,那直而长的几根枝,好像要拼命向上刺去的矛,似乎只有刺破了那夜的天空才肯罢休。

沿着那枝桠向上看去,是“奇怪而高”的夜的天空和眨着冷眼的星星。天空不屑一顾地看着人间,冷漠甚至有些鄙夷。然后它冷笑着将繁霜洒在园子中的细小的花草上,洒在那两棵枣树上。花草们瑟缩着,可那天空依然笑着,自以为是地笑着,嘲弄地看着它们。

我又蹲下来,窥探着园里的花草。我看见了那些粉红色的小花,它们紧闭着眼,依然瑟缩着。寒霜对于枣树来说或许算不上什么,毕竟它们被打枣的杆梢所伤的时候更为疼痛——那皮伤现在还留着呢;但这寒霜对于小花来说几乎是致命伤,本就细小的花儿瑟缩得更小了。但花儿们是多么的天真啊,它们依然梦着春天的到来,依然以温和的粉红花瓣怀抱它梦中的“春风”。

也许正是因为它们是美好的、善良的、被寒霜摧残却依旧盛开的柔嫩而娇小的、无法有什么作为的花,它们才只是花,而不像枣树们一样敢于立着尖刀,无畏地与天相对,甚至那憎恶的眼神能使天空感到不安,能使月亮窘得发白。他们是真正能立于地顶着天的战士。战士们从前也像花儿们有过梦,梦见的是能够收获幸福的秋,梦见所有善者都幸福的生活;但残酷的险恶的天空逼得他放下这些梦,直面现实。他也知道花儿们的梦,更知道花儿们的弱小,于是它身先士卒,毫无怨言地保护花儿们和它们的梦,与高远的天空战斗。

夜游的恶鸟飞过,伴随着哇的一声嘶吼;这寂静的秋夜终于被打破了。我似乎听到鲁迅的笑声,那笑声有些压抑,又有些大快人心的感觉在里边,于是我也笑了;笑声持续了一会儿,渐渐停下,夜又寂静了,似乎比先前更为凄凉,也多了几分迷茫。

我随着鲁迅走向屋子里,看他把灯火带子旋高。玻璃“丁丁”的响声吸引了我的视线,原来是飞虫在撞玻璃。它们也许是在追随这灯光吧。这么想着,有几只果然进来了,直奔灯光而去。但这是真实的火啊,那几只小虫果真被焚得不见了踪影,然而它们的同伴们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点,依旧重蹈覆辙。何其可悲。

鲁迅点了支烟,我看了会他,然后又看向后园墙外的那两棵树。它们依然在抗争着,用铁似的枝桠。他们就好像是另一种鲁迅,或者说,鲁迅就好像是另一种他们,另一种执刀枪御敌的战士,唯一的不同,就是鲁迅手里拿着的是笔。

以笔为刀。

教师点评:文章有巧思,也有深思。巧思在于这篇读后感的创作思路与构思的别出心裁——以原作中的名句为引入,以名句中的元素为线索,以“心生疑惑——探寻分析——得出感悟”为条理;让“读”更清晰,让“感”更深刻,于是“进入空间”,用身临其境的方式做“触碰”、感知,虽是联想,却更显真实。深思则在于对原作的品读和作家的认识之多角度、深层次——从一处微小的细节入手,对作品反复研读、仔细咂摸,并施展想象、换位思考做辅助,从而更好地“看”秋夜中的两棵枣树,“探”秋夜里作家为何动笔记录两棵枣树,“感”作家因秋夜而起的情怀情思。“巧思”与“深思”之中,还渗透着作者细腻饱满的情感,又更添了几重深沉、厚重、浪漫、动人。有“读后感”如此,令人惊叹,而“读后”能有如此之“感”,则令人钦羡!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