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红楼

初三 读后感 966字
2024-07-06 13:10:19

幼时便曾读过《红楼梦》,起初便觉得这书谈的就是爱恨情仇,实属无聊。或因阅历渐多,心智渐长,等再次品读竟多了些许无奈凄凉。

天街细雨朦胧,怡红别院驻立在烟雨楼前,停在红尘中引我越走越远。一角的天,满眼的弦。终究灭了前世的缘。

也曾疑惑,红楼就是红楼与梦何干?后来才知这红楼,何尝不是梦,从顽石入梦而起,宝玉出家,而终是梦醒亦或是梦中又有谁知道?

梦中有不识时务恐读诗书的贾宝玉,有眼如水杏,倾国倾城的薛宝钗,有顽疾缠身,终日苦叹的林黛玉,不知何时命运教汇,既宝钗为何牵引黛玉,有金玉良缘还要木石情缘做甚?你是那倾国倾城之貌我是那多愁多病之身,潇潇雨打芭蕉,句句紫鹃啼。一个人的劫,三个人偿还,三生石畔谁先误了谁?红墙绿瓦,粉饰了一个世家,高瓴楼阁,威严了一个世家,杨柳晓风,浪漫了一个世家。不知为何,在我看来,他们昼夜玩乐,聚众赌博,不是纨绔,他们醉生梦死夜夜笙歌,不是沦丧,他们酗酒成性贪得无厌,不是堕落,时代决定了他们的命运。社会给予了他们性情,耳濡目染。

贾宝玉,从甄隐士梦中而来,即是梦醒,也是梦终,为神瑛侍者脱胎而成,对降珠仙草有灌溉之恩,因存有还泪之说,出生时,又因口含女娲补天遗留之玉,故称宝玉。他厌恶四书五经,不读八股章,无心考取功名 却在社会的压迫之下为保家族欣荣,违背自身意愿,无奈,最后脱离红尘出家。即使为社会所迫,也是为境遇之逼。是封建人物的典范。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首,因生得容貌端庄,有旷世诗才,而她生命的主旋律中却参杂着悲剧,她从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就依药而生,不能见外人,命运仿佛要和她开一个玩笑,少年丧母,不求丧父,无奈暂居贾府,与贾宝玉结为知己,受世俗所迫,孤独死于灯红酒绿之中,听世外繁华喧嚣,却一泪两行带些许悲苦,大抵是为了报那时的救命之恩吧。

薛宝钗,她八面玲珑心思灵巧,才华横溢,容貌美丽,恪守封建妇德,颇能笼络人心。但在她冰冷的外表下也藏着一颗火热的心,本想嫁给贾宝玉之后,好好辅佐他考取功名,却未曾想着功名之后,宝玉竟出家为僧。而她却是孤身终老。都说薛宝钗冷情,我想未必,情到深处便是无情。

红楼的精巧,不在于它的布局和内容,而在于它对人物的刻画,从紫鹃、花袭人到贾元春、贾惜春、贾探春、贾妙春……人物个个鲜活透彻,仿佛真的让人置身于大观园之中。

由梦起到梦终,人生短短几十年,便经历了世间的兴衰,而他们亦或是起点亦或是终点,如清朝即是封建王朝的终点亦是新的开始,藕断丝连,从夏商到汉唐。

我想重回汉唐再奏角徽宫商,我想重回明清,续写盛世华章,我想梦回红楼,执笔画棠,我想醉卧怡红,赏红梅初放,我想品人生百态,看尽时间花开……

这又何尝不是梦?是梦醒?亦或是梦中?

教师点评:常读常新,不同的阶段读来会有不同的领悟,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再读红楼,随着阅历的增长,对其中的角色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份感悟和思考实属难得,诗意的文字又让这份感悟增添了浪漫的色彩,用心的记录也让这份感悟更加弥足珍贵。相信几年之后再读《红楼梦》,重新翻看这份记录时,一定会有别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