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题记
我又看见了那株竹子。它就那样立在那,立在那块大岩石的石缝之中。它的叶子绿绿葱葱,充满活力,腰杆挺得笔直,弯也不弯一下,明明是那么瘦小,看起来却如屹立在山上的巨人,如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造出来的钢铁。一阵狂风吹过,竹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竹子的枝干在风中微微打转,却不肯弯腰,不愿意被大风折服。“呼——”风吹得更猛了,如同一头野兽。
我略有些担忧地望向竹子,而它却似乎比较镇定,倔强地与风对峙。这还真映了清朝诗人郑燮的一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株竹子,我在之前见过。它生于石块的裂缝之中,那里没什么水,只有少量的土。
我原以为,它很快便会死去,不曾想,它竟然活下来了,牢牢地生长在石头里,而且越长越大,越长越坚劲,根部也早已将石块捅穿。
它生长的地方恰好在风必需经过的一条路上,天天刮风。竹子就那么倔强的站在那,每天经历着风吹日晒,但它从不肯倒下,在磨难中坚强地活着。
不知什么时候天空下起了雨,窗外雷雨交加,那抹绿在雨中时隐时现,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它依旧默默地站在那里,与风雨抗衡……
我爱竹,爱它的美,爱它面对磨难的坚强!
教师点评:作者开篇采用郑燮的诗做题记,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自己对竹的喜爱。“我又看见了那株竹子”这句话作为开头第一句话,可以知晓作者并不是心血来潮写下对竹的赞美,而是源自长久以来的观察,之后对于竹的叙述也便有了说服力。在之后,作者紧跟着对竹所处的环境以及竹的状态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将对竹的喜爱跃然纸上。后面几段作者写出自己对竹所处环境的担忧与竹的“不屈不挠”的对比,“我”从小瞧竹到“我”敬佩并且爱上竹的过程过渡自然,叙述合理。整篇文章文笔流畅,没有生硬的抒情和矫情的文字,感情表达自然,是一篇好文章。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