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初二 议论文 1223字
2023-11-13 21:47:07

面对现实,忠于理想。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到底有多远的距离?诗人王尔德说,有阴沟到星空那么远。但我更喜欢史铁生的回答——天堂无终点,皈依在路上。因为梦想可以天花乱坠,但理想永远是我们面对现实,一步一步踩出的脚印。

关于理想,汉代扬雄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不难看出,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正是这“三步一行动”——修身为基础,矫思为方法,立义为目标,然后付诸行动,方能实现理想,成为国家蓄力待发的后浪。

青年理想之基础,修身齐平治天下。从诸葛亮苦心孤诣的《诫子书》,再到傅雷呕心沥血十余载的家书,古往今来,无数殷切盼望子女成才的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先做人再做学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成为青年人的人生至理。而“竹林七贤之首”嵇康便是如此一位先修身再治世的才子名士。他手执蕙兰,龙章凤姿,满腹才华,哪怕红绸玉缎摆在眼前也不曾沾染世俗。王戎曾道,未见嵇康喜愠之色。其内心沉稳不言而喻。他开创玄学新风,继承孟子养生之道,为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其诗如人,清俊自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成为三国时期不可多得的人才。

青年理想之方法,矫思正气铸风骨。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让我们见识了一位位先贤为中华崛起舍身忘死,他们的的铮铮誓言令我们热泪盈眶。不管是蔡元培先生发出“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人才救国”的呼告,还是李大钊前辈义正言辞的说道“吾人之青春一日存在,即地球之青春一日所在。”他们不仅为我们拼来赤旗的天下,也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青年人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才能铸造一身中华风骨;青年人只有在理想的指引下,才能用行动发出时代的最强音。

青年理想之目标,立义舍身报祖国。一枚枚共和国勋章历久弥新,在岁月的洗刷中熠熠生辉,将脉脉中华情薪火相传。青春的底色是爱国,我们要向各位民族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疫情肆虐之时挺身而出的钟南山院士致敬,他让我明白了青年人应该锐意进取,以报效祖国为目标,勇于承担使命;向隐姓埋名二十八载的于敏院士致敬,他让我学会了青年人应该不忘初心,坚持一生为国献宏谋,始终心系祖国;向含着禾下乘凉梦的袁隆平院士致敬,我知道了青年人应该坚定不移,以实现个人价值为终极目标,砥砺前行,心怀大义,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修身矫思,立义后发。追求理想最重要的还是付诸实际行动。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日拱一卒,功不唐捐。黄旭华潜心研究制造核潜艇,打破西方技术垄断;吴孟超妙手春心苦读治肝病,挽救病患桃李天下。理想便是如此,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才能完成的。青年人应该以民族英雄为启明星,树立真正能实现个人价值的目标,志存高远而厚积薄发,永远不在理想道路上停留。原来,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不过是这“三步一行动”,用心一也。

追逐理想之路,长远而崎岖;而国家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惟愿青年扬起修身矫思的风帆,高举立义爱国的船桨,以欣欣向荣的面貌面对现实,坚定不移地向名为理想的彼岸前进!

教师点评:如何对待理想、树立理想、追求理想,作者在这篇议论文中以清晰的层次、深刻的思考、丰沛的情感和昂扬的姿态送上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答案。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的论述形成了鲜明的循序渐进之势,这一方面得益于分论点的确立,角度有所区分却又相互联系,“分”中有递进,另一方面则与论据的选取有关,选取和列举的名人事例有古有今,亦从古至今,兼顾时效性和代表性,以此,文章论述并非从同一平面展开,而是层层深入,立体、全面,给人以更为强烈的感召力和鼓舞振奋之感。文章主题积极,论述有力,论据丰富,情理相融,颇能彰显少年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