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粽香浸入心灵

初二 议论文 1272字
2020-06-27 20:20:36

端午节到了,粽子自然是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的一样美味。可现如今“因为是过端午节,所以要吃粽子”这样的思维已经像是一团坚硬了的,失去了情感水分的湿泥,死死地凝固在人们的心堂,成为了一种难以除去的负担(压力)。

人们只为吃而来,不为情所动,粽香只是被人从身体的感官上感受到了,却没有让粽子蕴含的深情浸入心灵。

很少有人会继续深问吃粽子的终极原因;也很少有人再为屈原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的逝去感到深深的悲痛;能从屈原离世背后领悟到深刻的道理与精神内涵,并将其实现知行合一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然而这样的结果是你们想看到的吗?——我想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然而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是,我是持肯定意见的。我并不排斥、否定人们的做法,因为他们是有情可原的,不能一味地贴上“错误”的标签,只是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让我们看到了需要改变的地方。

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下当前的状况:屈原投江的故事以及背后蕴含的道理几乎人人皆知,就算有人不知,也是能够很快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的。可为什么人们依旧对此毫不关心呢?那是由于人天然地会厌烦一个事物被别人反复强调很多次,所以渐渐地对为什么要吃粽子,乃至为什么要过端午节的问题产生了回避的心理,在行为上体现出来的便是我们认为的“对于中华传统节日的冷落”。

有这种厌烦心理的人遇上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那简直就如同冰与火的交融,双方都不能达成共识。可双方还是渴望有一个平衡来解决这种矛盾的,为了竭力达到平衡,一个“妙不可言”的方案就此应运而生了——做了总结再硬记,只要有人问到为什么时,将记住的内容说出即可。然而由于这样的结果一般都让提问者满足,所以平衡确实是建立起来了,只不过它始终没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

所以在这样的一种平衡下,吃粽子怎能不悲催地成为一种形式呢?人们自然也就只为吃而来,不为情所动了。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要怎样才能让人们意识到现有思维的不合理之处并做出改变呢?

首先,合理抑制强调的程度很重要。我们需要将从“屈原投江”中领悟到的精神与道理轻柔地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将它挂在嘴边,强硬地要求别人。就拿屈原“坚守真理”的精神来说,比如有同学因为他的服饰在他人眼里不够潮流、老土,从而遭到了嘲笑,作为他的好朋友的你,难道泛泛地跟他说一句“你要坚守真理啊!”就足够了吗?显然这是不行的。

这些道理和精神我们不必明显地说出,而是要将它们像是一勺盐一样融化进汤(我们的言行)中,让心灵品尝汤,而非直接食盐。尽管我们不能从汤里看到有没有放盐,可通过品尝心灵是能真切感受到的。

其次,带有接纳的耐心引导很重要。因为思维一旦形成、固定,更改起来是不容易的,而对于一个人不合理思维的接纳,是对他们直接的尊重,一个人只有受到了尊重,才会有听取建议的可能性。

试想,一个人态度傲慢,对我们嗤之以鼻,或居高临下,语气里透着不屑、否定、指责、教训、不耐烦……那我们还会去关注、赞赏对方说话的内容吗?很难。即便他说的都对,我们也会搜肠刮肚找理由否定他,因为对方的态度和语气让我们不舒服,我们需要一些东西抵御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进入情绪对抗。

所以我们需要站在他的思维角度上去看待问题,帮助他走出误区,为他补全屈原的精神内涵,让他自我领悟,在心中产生由内而外的感触。

要让粽香浸入心灵,让屈原被深深铭记,这是一个漫长、困难的过程,但请千万不要放弃,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唯有将它传递下去,它才会发出光温暖每个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