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云南西部山区,村民们挖出松茸之后,要花更多的时间把刚挖的坑填平,以便让此地第二年再生出松茸。我兴奋之余,不免心生感慨。是啊,我们只有善待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
曾几何时,“人定胜天”“向沙漠进军”的口号,召唤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将青春投入到改造自然的“伟大事业”中去。当年,他们满怀热情地开山造田、围湖造田、在沙漠中植树造林,盼望着收获更多的粮食,建造更多的绿洲,让国家更快地强盛起来。然而,当历史的脚步不停迈进,人们发现,这些自己曾经流血流汗的地方并没有变成想象中的模样,相反,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围堤造田形成的垸子,不仅在洪水来临时使家园难保,而且成了泄洪的障碍。成了整治的对象;由于过度开凿山体,造成水土流失,泥石流泛滥,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沙漠中植树也难逃“一年青,二年黄,三年进柴房”的命运。更有甚者,已经有专家指出,干旱区所造林木,不仅不能保持水土,而且成了天然的“抽水机”,只能加快沙化的步伐……
为什么我们付出了辛劳,却落得这样的结果?答案只有一个,违背自然规律、违背科学原则,再多的艰辛只能付诸东流。
我们的祖先曾经那样敬畏自然,以至于用最崇高的礼仪祭祀天地,企望与自然和平相处。从远古到现在,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没有改变,大自然养育了人类,人类也用自己的智慧改变着自然,美化着自然。然而,在这种相互依存的背后,却常常有着不和谐的音符。现代人在用知识武装了自己的头脑之后,对自然灭绝式的索取与开发比比皆是。大自然在饱受伤害的同时,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报复人类。水资源的过度开发让许多江河不堪重负,曾经澎湃的河流许多已经枯竭;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空洞,造成陆地下沉;过度放牧使草原面积持续缩减,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过量排放二氧化碳,已经使臭氧层空洞越来越大,全球天气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灾害天气成倍增长……
在这些悲剧发生之后,如果有什么还能让我们欣慰的,就是人类对自然的了解更加深入,尊重自然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出台,就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人类只有懂得如何善待自然,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才会有良性的成果,自然才会把美好的礼物奉献给人类。
只要给大自然机会,它就会给你满意的同报。请善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