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书法里的文化

初二 议论文 862字
2023-04-05 17:28:04

炊烟袅袅显生气,捧书籍,观风月;圆月渺渺似玉轮,铺宣纸,写诗词。

——题记

风敛了时光的裙角,收起了岁月的回信,一拆开,漫初淡淡的墨香,身边影子渐渐重合,看向信中,写着“诗词”二字,两字一大一小,若春蚓秋蛇。

幼时最喜爱大年三十,大街上张灯结彩,一群小孩高举毛笔,幻想着成为将军,争夺中原一统,我也随爷爷去买对联纸好用来写对联,因此那为了卖对联而临时支起的摊子是最令我向往的。那一句句富有新意而又押韵的对联,总能令我看上小半天。有”迎春迎喜迎富贵,接福接财接平安”;有“百年夫妻常和好,千秋伴侣永和谐”。他们总有一种别样的吸引力,总让我不禁问爷爷”他们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对联呢?”而爷爷的回答总是”这是有窍门的。”

爷爷有一手毛笔字的好功底,毛笔在他手中就像如鱼得水,每一年他总能写出不重样的对联,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那一句”以生作诗意自深,自此无意爱良晨,看着那龙飞凤舞的字,我总问“字哪里不一样了”,爷爷说“少了一点香气,即是墨香,也是文化的芳香”。可我年幼,不知此言何意。

时间不过是围墙上斑驳的阴影,它因日照而改变形状,不知过了多少个日落西山,我终于长大了,也稍知其意。

受爷爷影响,我独爱诗词,也写了一首好字,我总幻想着李白观庐山瀑布时,他吟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正当他斟酌下一句时,我涌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太阳遮羞,月亮高照时,我又被“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汉文帝召去出谋划策。幻想着我和杜甫去往泰山,惊于山势雄伟而道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白居易游仙游寺时有感于唐玄宗和杨玉环于安史之乱的爱情悲剧,于是我给他递上蜡烛,让他写下了《长恨歌》。

可现如今在网络盛行的情况下,没有古人的舟车劳顿,没有清淡的清汤寡水,诗词文化却不胜反衰,并且在如今手机方便了人们,但却让人们丧失了对毛笔的应用,写出来的毛笔字歪歪扭扭。

每一次的风雨兼程,未必会彩霞满天,每一次的翻山越岭,未必会春暖花开。转瞬间,青丝蘸白发,来路生云烟,但我一直坚定我的信念——学习中国诗词文化。我很庆幸那些慢慢淡忘诗词书法的人不是我啊。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完整,内容丰富,文笔优美,情感真切。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饱满真切的情感,文章也因此优美动人,触动人心。清新的文笔、隽秀的文字、流畅的叙述、丰沛的情感,都是这篇文章引人入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