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游”是教育创新的一条可行性途径。正所谓“研学游”就是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让学生接受不同领域教育的一种方式。它成为一种新趋势,并且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美好体验式的学习。
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他就主张“读书”,也主张“出户”。他将家乡的书读尽之后,不满足所得的知识,便用四匹马驮着书,开启了“出户”式的学习,十调明,遍游华和西北,访俗问民最终著有名作《日知录》和《肇域志》。由此可见,“研学游”是一个可实用的教育方式,不能“死读书”,我们要做一个“活读书”的学习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游是旅游式学习,能够开拓眼界,增长知识。自古文人诗人,没有哪一个是仅靠“死读书”而博学多识的。苏轼游历山水,通过体验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景象,吟词作诗,品味人间至味,最终著作很多有名诗和词。如果没有游山历水,哪能有《赤壁赋》的千古吟唱?可以肯定的是“研学游”式的学习可以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经验开拓自己的眼界,去领略文化的精深和知识的博大。
“书山自有勤学路,学海无涯苦作舟。”研学游可以使勤奋好学的人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自古以来,“书呆子”的现象是存在于生活之中的。即所谓的“死读书”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生必需的营养品”。诚然之,读书固然重要,但只是坐在教育室封闭读书学习,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跃能力,书本里的知识烂熟于心,但生活经验匮乏,知识的实践能力差,这样的人才是国家战略民族复兴中所需要的人才吗?就比如中国学生英语书面能力强,但口头实践能力却很差这足以能够说明“死读书”是不行的,我们要体验教育的创新,通过“研学游”增长实干本领,增强实践能力,做全面发展的人才。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都离不开创新。一个失去创新的国家注定是不会繁荣昌盛的。“人无精神不立,国无创新强。”研学游将学习和旅游相结合,对固有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创新性发展,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丰富经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水平。所以说实行“研学游”的教育模式,何乐而不为呢一贯的封闭式学习的教育模式僵化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使学生成为所谓的“书呆子”。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教育模式的结果。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研学游使我们增长知识和才干;研学游使我们领略大自然拓宽眼界;研学游使我们全面个性化发展,成为国之栋梁。青年的肩上应担负着时代道义,青年的脚下应是那桐花万里研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