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军事家多如浮云,各有所能。却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天时地利人和,此三者缺一不可。天时在先,地利人和在后。用兵须先查天时,次查地利、人和。如果没有天时,老天都不帮你,纵然陈兵百万,亦何取哉?
所谓天时,即天气变化,也代表时运。古代人缺乏对科学的认知,认为上天帮助一定会成功,上天不帮助一定会失败,也就是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后来演变成为气象的变化。《孙子兵法》、《吴子兵法》都提到了这个重要因素,以及韩信,曹操,诸葛亮都承认天时的重要性。
楚汉相争之时,汉刘邦派韩信为主帅,带少许人马对战项羽的大军。当时正值秋季,河面还没结冰。韩信放出话去:待到水面结冰,必破楚军。项羽觉得韩信不懂天时。因为川蜀道路不便,项羽认为如果等到结冰的时候,汉军一定会粮草绝尽,便有些懈怠。韩信趁机派军从后偷袭,在项羽撤军的时候,韩信又从后追杀,楚军大败。
汉末时期,曹操一统北方,举83万大军,诈成100万,兵伐东吴,兵陈百万,将历千员,虎视荆襄。孙权派周瑜为大都督,统六郡八十一州人马,却仅有5万人。东吴大营扎在东南,曹操扎营西北。当时正值冬季,西北风强,东南风少之又少。看似赢不了的战争,天时帮助了周瑜。正所谓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恰好冬至刮东南风,周瑜趁东风火烧赤壁,大败北军。如果没有东南风,纵然有扭转乾坤之术,也难以取胜。
古代人民充满智慧,中国祖先对军事学有超凡的成就,国外军事家都说:如果一个将军桌子上没有一本中国兵法,那么他就是不称职的。这天时二字不仅仅是军事结晶,更代表中国人民的智慧,是华夏子弟值得骄傲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