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道行义,自强不息。
行于广袤之间,踏步行走于遵义,这座饱经风霜的老城里。
脚下风干的棕黄色落叶嘎吱作响,道两旁的片片枫叶宣告了晚秋,散落在或深或浅的车前草上,走得远了,往里一看,是苍凉;看的久了,眼花缭乱,细细一品,又是一个黄绿色的深秋。但我的老城是崭新的,偶尔一阵凉意,万年青摇曳生姿,晚秋的风,是属于南方的烈酒,猛吸一口,夹杂着新鲜枯木口味的气息,只管进,吐出来的是一口在空气里瞧不见的暖流,风所到之处,伴随遵义独一份的雨,若说风是南方的烈酒,是万钧棺,那么雨就是温水,是绕指柔。拂到遵义的古砖红墙上,拂过枯木不朽,拂去城市一隅。
洪关,坐落于遵义的一隅。从市里踏着别样的繁花,跨过林荫小道,洪关就在一个小山坡上,仿佛陶元亮笔下的那片桃花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在同奔小康的今天,古老的蜘蛛网被粉饰,破败并且充斥着朽木的枯松味道的旧瓦房,被崭新砖房替代,颇有一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风格。寥寥一个小村庄,可以很容易看见有一个老旧的房屋,俨然与周围的新气象格格不入。瓦房浑然天成与这幅晚秋图融合,凄而不凉,破而不败。甚至屋边檐下,周围的荒草,从中都能细细品味到,些许井然有序被打理过的痕迹。它似乎为这样的季节而诞生,在处处细节里充斥着生机,又予与人一副荒凉。就好似屋里“陋室主人”操劳一生的苗绣一样,与灯红酒绿城市里卖的工艺品放在一起,格格不入。但它似乎与这样一幅“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的自然合而为一。不错的,屋主是一位苗族老人,听父亲说,屋主人姓陶。陶奶奶为刺绣而生,她时常安详地坐在靠门梯的角落里,偶尔看看天空,观赏那一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我能有幸看见过她的小屋,她用一针一线牵引出的图迹,被错落有致的布在屋里的各个角落,虽只一炉一榻一桌,却在绣品的装点下,格外舒适。实木地板被我踩得咔咔作响,一步步拂过挂起的绣品,我用手掠过凹凸不平的那幅“落霞风光图”,我觉得每一帧都篆刻出了文人骚客所向往的旷世美景。
我停留于绣品前:血红色的秋日,凉意四起,有风扑过。仿佛苗家阿姊歌声荡漾,由深及浅,由浅入深,从边角渐染层叠,直至整个画面被铺满,日光下,须臾之后,不知名的火光在观者眼中重新亮起。又似低哑又断续的古典民乐,从留声机中缓慢流淌出,从篝火旁围坐着的服饰各异的人群上空溢出,慢慢揉进观者的心中。火红的太阳活过来,重叠的晕染,有光的颜色,深邃悠远,画面自上而下定格于枯黄的秋草旁,寸寸碎裂,散落飞烟。如梦一般,那是摄影技术拍不出的风雨光电,是油画绘不出的阴晴圆缺,是水墨图里描不出的流光溢彩。不比星河落入永夜来的灿烂,而是自然与民俗,百年之间传承发展的碰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数百年的沉淀下,融汇了中华各民族的智慧结晶,融入了传统千年来文化的熏陶,更是苗族人的文化。明艳如红牡丹,清冷如地上霜,孤寂如眉间雪。白、梅染、落栗、竹青、天水碧、远山如黛、桥下春波、青梅煮酒…国学之色在刺绣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屋里还有其他绣品相缀,其中不乏遵义最盛的杜鹃花,可惜此季不开。但若有幸能从绣品中上的片面春光,也应是欢喜的。在起承转合中予人四季。挑花是针绣里管用的高级技法,苗族姑娘们在布帛之上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书写苗族文字,绘出鱼米之乡的诗意,铸造一族文化。
老人年事已高,但在村中,许多刺绣皆出于她手,我听闻苗家姑娘结婚之时,会有家中长辈为其绣上一幅祝福,但这风俗渐渐被遗忘,刺绣的美并不都为大众所知,传统的针线被格式化的机械代工,甚至被代替,如若一直不被重视,也许会失传,遗忘于滚滚的时间巨浪,传统民俗岂不又一项文明后继无人,消逝于历史长河,既然在祖宗的时代里,刺绣惊艳了时光,创就出了鼎盛,苗绣在此基础上改良也深入人心,那就应当被流传,至少不该被遗忘。
那么,在偶有一日,有人在度停下脚步,往时光深处里
的万年青下瞧一眼,在巷子深处,远望时暖风拂面能有人想起那幅刺绣里微茫的雨,冷冽的风,记住古砖红墙之上那一抹国学经典的亮色,也能再忆起远山如黛,天水碧与竹青色交汇处被定格过的黄绿色深秋。
遵义之道,自强不息。是传承,是发扬,是创造古城之美,是发掘文化之流传,是行于广袤之间,依旧溯回本源,承起厚重的文明。让其历久旱而不竭,如同一方磐石,经岁月而屹立,流过时空洪流,源远流长…
教师点评:作者记录着自己“行走于遵义老城之中”。因为所怀揣的心情,因为所抱有的态度,因为敏锐独特的眼光,因为不曾停歇的脚步,也因为一颗纯粹炽热的心,所以文字有了闲适恬淡的风格,所以言语有了沉稳踏实的基调,所以叙述不断带来惊喜,所以探讨不断深入其里,所以文章更加能展现遵义之风情民俗、之底蕴积淀、之精神内在。整篇文章取材新颖独到,内容丰富充实,感情真切热烈,意蕴独到丰厚,不仅开阔了读者视野,还极具情趣新意,对作者家乡的无限魅力、对作者之于家乡的无限热爱与情怀也同样都做了呈现,实为一篇与众不同、能给人以别致印象的叙事散文。不过,“晚秋”这一主题在文中出现较少,并且与内容的关联始终不够明确,文中对于为何选此作为主题、它与内容之间的联系及其所包含的深意也未做详细充分的阐述,所以文章题文呼应不深,主题也较为模糊,还需作者再做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