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宇翔
世界上有这样两种人,他们在社会中日复一日地奋斗,在职场上年复一年地打拼,即使身陷生活的泥潭,即使自己的未来晦暗不明,只要想到下一代,依旧能重振旗鼓,继续拼搏。他们就是“父”和“母”,为了给我们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想尽办法“为我们好”。
当今社会人口众多、阶级固化,资源的争取越来越艰难,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社会上立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从小就拥有出众的竞争力,能独立地、轻松幸福地在社会上生活。所以,从童年开始,父母就会在孩子们身上进行一项项”投资“,希望他们赢在起跑线上。父母强烈的心愿,往往会盖过孩子自己的意志。上不完的兴趣班、写不完的补习作业,经常让孩子们感到分身乏术,孩子想要空闲的时间,父母认为孩子”长大了就会懂“,从而产生矛盾。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有多少父母能“忍痛割爱”般地减轻孩子们的压力?于是,在不断的争吵中,孩子们听到最多的话往往只是”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难道说,“都是为了你好”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了吗?
小小一句“都是为你好!”于父母而言是浓厚的爱意,于孩子而言却也有着沉重的压力,在他们眼中,牺牲一时的”快乐“,能够换取未来更长久的幸福。哪知道,其实青少年所渴求的”快乐“并不仅仅是玩耍时的快乐,更是与人交往获得的关爱,是精神上、肉体上的放松,是对未来生活的期望,是对世间万物之生命的感慨的神圣感情。父母所安排的机械式的生活,让孩子们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学习上。久而久之,现实生活的压力磨灭了童真,磨灭了想象力,磨灭了孩子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留下只会应试的学习机器。这些都是父母一厢情愿的”为你好“产生的副作用。
父母的良苦用心让人动容,可是作为孩子的我们,也拥有着自己的独立意志。填鸭式的教育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学习与放松并不是绝对对立。父母和孩子如果能够坐下来认真交流,倾听对方真实的想法,相互理解,寓教于乐,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孩子带着父母的愿望快乐地学习,才是真正的”为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