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韧性

初二 议论文 813字
2021-11-21 10:50:03

“文化是生命的花朵”,这是周国平对文明的看法。而我认为,养育我们的中华文明,就展现出了最柔软的坚实,最伟大的韧性。

中华文明的韧性,在于它生生不息的延续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杂剧元曲,明清小说......悠悠数千年,无数文明已经悄然湮灭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唯有中华文明历经了战乱的重创与炮火的洗礼,仍绵延至今。正是这文明沉淀着历史的厚重,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正是这文明造就了无数坚韧的中华儿女,酝酿了一个民族的伟大。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不曾断绝的文明,它的韧性如同薪火,代代相传,永不泯灭。

中华文明的韧性,在于它不惧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万事万物都处在发展之中,文明也是如此。作家张爱玲曾言:“传统的本身增强了力量,因为他不停的被引用到新的人,新的事物和局面上”。李子柒以古风短视频的形式呈现中国农村生活的衣食住行,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架起桥梁,让源自历史的古韵历久弥新,也让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充满活力。正是因为中华文明拥有自我更新创造的先进精神,不断推陈出新,才得以“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在守正创新中永葆中华文明的生机活力,在时代潮流中涵养这流转千年的韧性。

中华文明的韧性,在于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如今,全球化背景极大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于国人来说,相较于传统节日,具有狂欢猎奇因素的西方节日显得格外新鲜有趣。对此,也有一部分人对这种现象持否定态度,认为西方节日的大受追捧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入侵。其实这种担忧大可不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承载着无数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散发着无穷无尽的民族魅力,它具有的韧性足够涵养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因为自信,所以悦纳,中华文明的韧性允许更多异质声音的存在。

在多元化的21世纪,中华文明的韧性需要在古今传承中延续,在文化碰撞中锻造。让我们继续发扬中华优秀传统,让文化的光辉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让中国在世界闪光灯下展现出不可磨灭的坚韧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