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人心感知世间善意后身体力行恩惠于世的自然过程。可如今有很多人对它存在着深刻的误解,致使它被赋予上过分的强制性和功利性,原本温情动人的精神力量渐渐被弱化。
有的人将感恩误解为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义务。这类人在对别人施以援手的时候,抱有的不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善念,而是把这作为一种投资,时刻关注着自己会得到多少收益。他们认为:如果自己对一个人的善意帮助换不来对方的感谢,就应尽快终止自己对对方的帮助。如果他们帮助的还是与自己关系比较好的人,他们就会说一些意有所指的话,去暗示对方回报他们,甚至去强迫对方“感恩”——“咱们还是不是朋友?是的话就再帮我×××,不然咱俩就绝交!”,或者说:“你这孩子咋不领情呢?我天天给你做饭,一句‘谢谢’都没有!”这些看似付出关心实则索取回报的话,时时就挂在他们的嘴边。
诚然,这种“我满怀善意地对你好,而你真情实意地感恩我的好”的相处状态,是每个人都渴望的。可感恩一旦被人强制要求,成为一种规则之下的义务,感恩的行为就会很容易失去真情实意——到那时,即便每个遇见善意的人都能回赠价值连城的礼品,但感恩已然变得僵硬而冰冷了,因为这里缺少诚意。
还有一些人将感恩误解为以善为名义的交易。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往往在接受他人的好处之后,首先想到的是赠予对方物质上的礼物,并且通常还认为赠出的礼物越贵,就越能凸显自己感恩的厚重。其实不然——感恩在本质上是一种强大而自由的精神力量,它的有无只取决于人是否心怀一片诚意,而不在于物质价值的高低。
在纯净的精神世界中,一切的物质都是等价的。而那些真正让人珍藏许久都难以忘怀的物品,则是被心灵赋予过极高的精神价值的,它们往往承载着另一颗美好心灵的精神力量,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重要的精神驱动作用,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
如果说以上两种误解,是人们寻找感恩之路的一段崎岖坑洼,充满泥泞的一条弯路,虽然走起来很辛苦,但最终也能达到感恩的桃花源,那么接下来的一种误解,就是横跨在悬崖峭壁间的独木桥,虽然对岸近在咫尺,但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
大多数人会认为,感恩是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肯定、赞赏他人的好。而这里的“好”,往往指他人的善意帮助对我们当前所处的局势产生了正向的推动作用,使得我们从相对糟糕的处境过渡到相对良好的处境,亦或是从相对较好的处境到达更为良好的处境。只是我们时常会忽略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善意并没有对当前的状态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反而不利于局面,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心办坏事”,也叫做“帮倒忙”。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藏着满满的善意,但由于个人的能力原因,或是对当前情况的了解不够充分,我们的善举有时不能帮助到他人,甚至会帮倒忙。可我们就能因这些糟糕情况产生的不良情绪封锁感恩之心,甚至去责备那个满怀善意的人吗?显然不可以。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做到足够的理解,而不是将善以恶处置。
因此,感恩是一种美好自然地唤醒另一种美好,是善意间的深切交流和紧密拥抱。我们不能过分赋予感恩强制与功利,而是需要通过自我的修身养性,避开感恩中的种种误解,将其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心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