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苗积极地将风霜雨雪视作对自身的磨练,自强不息,向上生长,结成累累硕果;泉水乐观地把岩石罅隙看做成长的必经之路,勇往直前,不断流淌,汇成一片汪洋。生活中当不幸与苦难降临时,如若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人生阴翳便会化作灿烂阳光。
积极直面一切悲哀,唱美好赞歌。作家汪曾祺曾有过被下放到农村,扫猪圈、刨冻粪的经历。然而他没有困固在逆境中,而是以平和温良回应苦难。在他眼中,这何尝不是体味生活的良机呢?浮浮沉沉中,他保持着对生活的热忱与豁达,懂得了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在被下放至马铃薯研究站时,他与土豆为朋,蘑菇为友,投入地绘画出栩栩如生的马铃薯图;在壩上工作时,他采到一个大蘑菇,为能带回家给亲人做一碗汤而高兴不已。在此期间,他敏锐地洞察生活点滴,于心酸之中品尝到快乐与满足,把世间的美好与灵动化作纸上的文字,将生命性情自由表达。
汪曾祺面对命运热忱洒脱,在逆境中懂得珍惜生活中的微小妙趣,因知足而喜悦,进而感受到人世间的通透与美好。
泰戈尔曾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诚然,同样的遭遇,对待不幸的心态不同,感受到的生命风景也就迥然相异。
平和对待艰苦环境,谱文明华章。樊锦诗在敦煌工作伊始,环境之艰苦令人无法想象:黄沙漫天,住所简陋,饮食条件差。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叫苦不迭,而是以平和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与大漠恶劣的环境相比,她更多关注的是莫高窟内精美恢宏的壁画雕塑,赞叹于其中的璀璨文化。这份心态坚定了她用毕生经历与意志去守护莫高窟的信念,她走过莫高窟大大小小的七百多座洞窟,研究其中的珍贵文物,对每一座石窟她都如数家珍。她与文物深入“对话”,深刻体会到敦煌文化的美好。尽管工作艰苦,她却感到知足、幸运,始终无怨无悔。
“心归处,是敦煌”,樊景诗平和乐观的面对困难的条件,拥有坚定的信念,默默守护、真情付出,于坚守文化传承中感到幸运、满足。
由此观之,生活中的苦乐并无绝对,倘若我们能够回报以旷达、从容、平和、洒脱的心态,“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历尽千帆,眼前定是万物齐发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