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曾初游抱犊崮,至今对其丰姿仍念念不忘。这次趁节假日期间,爸爸妈妈决定带我重游故地,再饱眼福。
来到山脚往上望,抱犊崮山体披翠戴绿,山巅如同一只巨型茶杯,倒扣于群山之上,呈现出一峰突起,直插云霄的英姿。山顶平阔处轻雾缭绕,如梦如幻,撩起我们一览盛景的渴望。
沿人工修建的台阶拾级而上,台阶两边为成片的挺拔松林,其枝叶青翠欲滴,密密匝匝,遮蔽天日,犹如一片幽深茂密的大森林。灿烂夏阳透过繁枝茂叶,洒落花地,光影斑驳,缤纷艳丽,灵动迷人。三五成群的灰雀不时地穿过松林,撒下一路天籁,快乐自由得令人无限向往。徐徐夏风漫越松林,带来丝丝清新凉爽气息,为我们平添出几多不惧炎夏酷暑奋力攀登的勇气。
随着石阶慢慢升高,山势也愈加陡峭险峻,若不是人工修建的石梯,很难想象攀登的艰难困苦,特别是登顶的一段,人甚至需要直立爬行,手脚并用。接近山顶处,则峭壁如刀削,山石裂缝纵横,四面的巨石从山缝中裂开,深不可测,令人胆战心惊。好在小学生在爸爸妈妈不断鼓励下,一路勇敢向前,从容不迫地跨过了最险处。
登上山顶,突然有一种一马平川,豁然开朗的感觉。这里树林丛生,鲜花争艳,地面开阔,俨然一处良田佳地。林木蓊郁中有一处寺院,三五僧人唱诗念经,禅音浑然,缭绕林间。
我们闲坐山顶,自上而下慢慢欣赏抱犊崮的整体风貌。寺院东临餐厅的厨师小哥热情慷慨地义务为我们讲起了东晋隐士葛洪抱牛犊归隐山顶,后人以此命名山名的典故,以及民国期间盘踞抱犊崮的以孙明珠、孙明瑶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发动的震惊中外的临城劫案的故事。一边饱览抱犊崮雄伟壮丽的美姿,一边聆听一段段精彩典故、轶闻或传说,再想像古人怀抱牛犊归隐山顶耕耘种田编写真经的情趣和乐趣,我们的心情也不免悠然自得起来,长期生活在喧嚣浮躁的现代都市,能适时来这里让思绪放飞,让心情穿越一下是多么惬意悠然的事啊!
下山时我们选择坐索道代步,目的是让作为小学生的我体验一番首次坐索道的感觉。坐上索道,从580米的山顶飘然而下,妈妈却没等来期盼中小学生的欢呼尖叫。妈妈揽着小学生的腰,能分明地感受到她小小的身体因紧张而紧绷着,小脸也微微涨红着,眼睛迷茫地不知往哪处看好。在妈妈一再温柔的安抚和索道慢慢滑落的情形下,小学生慢慢从容自在起来,她大声地呼喊着紧跟其后索车上的爸爸,串串银铃般的笑声洒落开来,回响在幽静苍茫的山谷中。
下山后往东一拐,我们来到山谷的百鸟园。园里的饲养员爷爷免费赠送小学生一杯鸟食,小学生欢呼雀跃地捧着鸟食走近百鸟,不停地撒食喂鸟,引得几只孔雀围着她打转。小学生喃喃地与鸟儿们说着话,轻柔地抚摸着它们的羽毛,眉眼中充满了怜爱和快乐。天地此刻间仿佛一下子静了下来,为这一缕人鸟和谐相依的脉脉温情!
夕阳西下,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抱犊崮,踏上归程。路上相互约定,待到红叶遍山之时,我们还来一览抱犊芳姿。
教师点评: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记录了游玩抱犊崮的经过。作者以游览顺序作为记叙顺序,又按爬山、登顶、下山这三段过程对文章做了层次上的划分,通过仰视、近看、远观、俯瞰的角度对景色做了描绘,并对抱犊崮的人文历史、景区特色做了介绍。梳理下来,我们会发现整篇游记既有分明的框架结构,又有清晰的条理逻辑,既有丰富的观察角度,又有多面的认识视角,几个亮点纵横交错、相互交织,构成了文章的充实细致、严谨周全,很好地达成了游记的要点。很棒!文末百鸟园这一部分稍微“冲淡”了抱犊崮作为山川景致所拥有的特色,可以做删减。期待作者更加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