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桑有言:“惯有谣诼或青眼,何须他人置一言。”诚如所言,渺小如蚂蚁,亦或是鳌里夺尊,总有闲言碎语似风一样驱不散,所以为何还要左右他人的碎语?不如“作茧自缚”,拒碎语于门外。
左右碎语者,愚也。宋襄公,一个极力“追求仁义”的诸侯王,生怕别人说他是假仁义,所以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写着“仁义”二字;泓水之战,楚军淌过河时,公孙固提议趁楚军过河过一半时杀过去,谁知他狠狠地骂了公孙固,说这不仁义。最后宋军重创。宋襄公不是追求仁义,是追求别人认为他是仁义的。将别人的看法作为行动的原则,纰漏便会百出,行动处处受限,极易坏大事。正如《大鱼海棠》里的一句:“只要你的心是善良的,对错都是别人的事。”做好自己就好了,哪有时间和精力去管别人怎么看。
然作茧自缚,拒碎语于千里之外者,智哉。被老师说学不好的爱迪生,后来有了上千个发明、被嘲笑的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最终发现他是对的、被教练嫌弃太矮的邓亚萍,最后成为世界冠军……他们亦如陈与义所言的“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停止自己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性格、想法、样貌等,像水中月,风吹过时泛起涟漪,风停时,它还是那样圆。
他们的“茧”抵住了人言碎语,得以在自己的世界里伸缩自如,追逐自己的星辰大海。这样的“茧”厚度刚刚好。
那么试问这样的“茧”怎样才能作出?笔者以为,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样高的境界,才能作出游刃有余的茧,多厚多薄得以自己控制;需要“我命由我不由天”一样干练的气势,才能作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茧,人言自敛;需要“在岁月流逝的滴嗒中固守自己的孤岛”一样执着的坚持,才能作出经久不衰的茧,任凭岁月漫长碎语纷乱。而后你作出的茧,自有你需要的厚度。
最好的样子,莫过于让懂的人懂,让不懂的人不懂;让世界是世界,自己甘心作自己的茧。我们从来不需要左右碎语,因为我们从来不需要活成别人希望的样子。作茧自缚,还自己一个只有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