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见过这样一个问题,老师 问:“雪融化后将出现什么?甲同学在黑板上写下“水”老师判对,乙同学写下“春”,老师判了错。
好一个发散思维!其实乙同学的答案要高明的多,他没有去搬用那尽人皆知的常理,或许老师早已教过他们的“中规中矩”的答案“水”,而是开动脑筋,刻意求新,从雪融化在一自然现象中得出“春”这个答案。我们有什么理由否定乙同学的答案呢?
由此,我想到了“异想天开”这个成语。异想天开,本指想法非常离奇,含有贬义。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异想也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及发明创造的源泉。
我们说的“异想”,知道是敢疑他人不疑之处,独辟蹊径,不落旧俗地开拓和创新。康德说“独创性必然是天才的基本特征”。布莱克也说“打破常规的道路可通向智慧之宫”。可见,敢于异想是值得肯定的。
没有异想,哪会有天开的创举?纵观古今中外科学领域里的发明创造,莫不如此。如果没有把字从笨重的竹片请到轻巧的东西上的异想,怎会有纸的发明?如果没有通过屏幕显示图像的异想,贝尔德怎能造出第一部电视机?同样,如果没有凌空飞翔的意象,莱特兄弟的飞机也绝不能上天!可以说,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就是建立在异想天开的基础上的。
不敢或不能异想天开,那情景又将如何啦?有人统计过,在《外国名作家传》上提及的148人中,只有12人读过大学文学系;中国近几年400名新出名的科技人才中,上过大学的只占43%,类似现象中外都很普遍。
爱因斯坦成就此中现象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有些重要的科学思想往往是没有受过什么系统教育的人提出来的?我认为,恐怕一个重要原因是:受过系统家园带来思维方式常受到传统模式的约束,或迷信权威,不能或不敢异想,而未受过系统教育的人由于头脑中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到可以任他们去开拓,去创新,因此容易异想获天开之壮举。
由此说来,不敢异想,要取得发明创造的希望何等渺茫!
我们要学会异想,懂得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