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的“是年大疫”,岂如我们后人眼中般轻巧,寥寥几笔。遥远的哭声听不真切,现实的哭喊却是那么揪心。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庚子年间的每一个人。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言,我们不过是风中蒲草、水中浮萍,渺小,微不足道。然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不乏埋头苦干、为民请命的人,他们以己之身救苍生于水火、挽大厦于将倾。这些人,就是国士,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正德年间,夏四、五月,南直隶出现水灾,随后便催生出瘟疫。顿时,尸横遍野,十室九空。时人称:百年不遇之大疫。有人主张瞒报。主持此事的御史姓谢。谢御史断然拒绝:“生灵涂炭,浮尸千里,压下去的不是疫情,是几万人的性命!”抬头是乌纱,俯首是黎民。比起黎民百姓的性命,区区乌纱又算得了什么?御史雷厉风行地启动预备仓,下拨钱财粮米,终使这百年一遇的浩劫平息。
正统十四年,淮扬大疫。当地巡抚大人开仓放粮,发动富人赈灾,又动用官兵,搭建隔离病房,并在病房四角撒上草木灰,但这仍不能阻止疫情蔓延。他痛心疾首,四处拜访,请来四十余位医生照料生者;遇到死者,或给子孙棺木自行安葬,或命人就地掩埋。自己也亲身参与救灾工作,与官兵们食同器、寝同衾。终日不眠不休。据称:活垂死之民二百余万。
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进犯。屋漏偏逢大雨,城中突发瘟疫,人人自危,星夜逃离者不计其数。而医生王羽则逆流而上,请往疫区。每每天未亮便出诊,月上柳梢时才歇下。夙兴夜寐,朝乾夕惕。遇疾不以贫贵,予药不责其偿。不但施药材,还给以粥糜。活人无数的同时,王羽不幸染病,无力自医。他身后留下被救者的悲泣。
历史兜兜转转,现如今,史书上的“是年大疫”不再是轻飘飘的一句话,而是亿万人民身受其害的现实。神州大地新冠做恶,万户萧疏瘟神唱歌。古有御史、巡抚赈济灾民,乡野郎中救治百姓;今有白衣战士奔赴抗疫前线舍生救死,华夏儿女慷慨解囊、毁家纾难。
且看,耄耋卫士钟南山再度“挂帅”,告诉人们什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战疫勇士李文亮、刘智明倒在抗疫一线,告诉人们什么是捐躯赴国难;各地医护人员星夜驰援武汉,告诉人们什么是同舟共济、奋勇向前;各行各业人士倾囊资助,告诉人们这就是八方支援、共克时艰……大疫面前,这些英雄赴汤蹈火,这些真爱人士并肩作战。是他们筑起一道牢不可摧的战疫防线。在河清海晏的安定日子里,他们只是隐匿于市井之中“愿渔樵耕读,江湖浪迹”的乡野百姓,但在盛世临难、深渊在侧时,便成为舍弃小我、万死以赴的英雄。
此情令人动容!
此景让人赞叹!
泱泱中华有如此国士,全面打赢抗疫阻击战,有何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