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历史名人诸葛亮的一句名言。历史,可以让我们总结前人的教训,学习前人美好的品德,得出自己的感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孙刘联盟,齐力破曹,致使曹军溃败,仅有残余兵力。赤壁之战孙刘联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实为史上著名战役。
建安十三年,天子降于曹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军与刘军于长坂坡激战,刘军南撤。而曹操乃豺狼虎豹,吴军不愿降,但无不为曹军军力所震撼,多人劝孙权降曹。而鲁肃不同,其与孙权意见相同,即不降曹军。乃派鲁肃渡江,见刘备。刘备愿与吴军联手,孔明不假思索与鲁肃渡江至吴军营地。果断渡江,是鲁肃分析当下局势,孔明有所打算之果。而孔明孤身一人前往吴军,是孔明之勇。鲁肃为吴所着想,极力为吴奉献,是吴之忠臣。鲁肃有勇,曹军兵力令吴军众臣震蹑,而鲁肃却觉与刘军联手,曹军不及。鲁肃是思虑全面,有先见之明,而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鲁肃凭己之才能与口才,孔明以己之智谋及三寸不烂之舌,使孙权消除疑虑,愿与刘军联盟。刘军最多有三万兵马派遣,孙权叹兵少,而孔明言兵虽少,但士气高昂,奋勇杀敌。又分析曹军瘟疫正行等弱势,即使兵力多,也不及孙刘联军。孔明仅以己之能,便使孙权疑虑消除,实聪慧至极。孙刘能成功联军,也少不了鲁肃在中间撮合,鲁肃是孙刘成功联盟的重要原因,也是赤壁之战胜利的重要功臣。
周瑜不信诸葛孔明之能,乃出十日造出十万支箭,诸葛孔明却道仅需三日,并立下军令状。草船借箭,骗得曹军不下二十万支箭,孔明实在令人震惊。能想出此等妙招,便是孔明之神智也。孔明竟还能观天知天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形容孔明再合适不过。倘若当日未起大雾,孔明乃获砍头之刑,可见孔明勇气可嘉。孔明智勇双全,德才兼备,是三国时之奇人。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周瑜打黄盖,黄盖诈降,曹军无一丝防备,在两军“交接”之时,黄盖突然领兵破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曹军溃败。曹军诈降吴军的将领,吴军心知肚明,可知吴军内智材数不胜数。周瑜打黄盖的智谋也体现出周瑜能文能武,聪明绝顶,但是却嫉妒孔明之材,为后来后来孙刘交战之时被孔明智谋气得喷血而亡埋下祸患。此中可见周瑜虽有才能,但有些过于小肚鸡肠,心胸狭隘。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没有东风,也许曹操就战胜孙刘联军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也是由此而来,东风在赤壁之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曹军水土不服,水军内部不融洽,因此将船用铁链连在一起,而孔明借来东风,一把火烧,曹军几乎全军覆没,未动用过多孙刘武力,便击败曹军,令人十分震撼。孔明借来东风,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令人十分惊讶,孔明为后世所敬仰。孙刘联军之所以没有再继续追杀曹操,斩草除根,是因为一战之后,军力也急需休养,但也因此留下后患。
孙刘联军大败曹军,曹操时刻谨记此次教训。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并未因此减弱,曹军忍辱负重,重新发展,为以后攻打孙军、刘军积蓄力量。曹操虽然有着许多为后世唾弃的缺点,但他遇困难不放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读史,可以了解到先人事迹,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读史,可以了解先人之智。以史为鉴,看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