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首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或扬,或抑,或喜,或悲。但若论及心酸,莫若关于《七步诗》那个令人唏嘘的故事。
那一年,曹丕继承了父位,并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成就大统。而后,他那个才高八斗的弟弟——曹植,就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曹丕妒曹植,因为天下人包括他死去的老爹都觉得:论才华,曹植胜于曹丕。这么有才华的弟弟万一哪天谋反了,他真的是弟弟的对手吗?曹丕想快刀斩乱麻,却又怕落得滥杀无辜的骂名,于是,他设计了那出七步之内成诗、否则杀无赦的宫廷大戏。
从此,每当人们想起曹植时,都赞叹他才思敏捷,走七步的工夫就能作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莫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样绝妙的诗句;可每当人们想起曹丕时,想到的,总是一副阴险狡诈、狭隘浅陋的嘴脸。
曹丕终于哭晕在厕所。
曹丕为什么会哭晕在厕所呢?
首先,这首《七步诗》都在哪儿出现过呢?它在《世说新语》里出现过,也在《三国演义》里出现过,可是《世说新语》和《三国演义》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说。既然是小说,就必然会有作者杜撰的成分,比如诸葛亮借东风、关公温酒斩华雄,这些事历史上都没有发生过。那这个七步成诗的故事是不是杜撰,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记录三国正史的《三国志》里并没有出现过这首诗。
其次,假如这件事是真的,我们也只能说曹丕心胸狭窄,不能说他浅陋无才,因为历史上真正的曹丕,也是一生奇伟、一世纵横。
一提到“三曹”,很多人心中不免疑融。曹操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植有“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凭什么混到文学家的队伍里来的呢?
凭什么?可凭的东西太多了。
中国的诗歌由来已久。太久远的就不追溯了,我们从《诗经》开始说起。《诗经》中的诗,我们张口就能背出来的,大抵是“关关胜鸠,在河之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类。没错,《诗经》的确是四言诗居多,掺有杂言。到了汉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五言的乐府诗兴盛起来。曹操和曹植,一个擅长四言,一个擅长五言。哦,对了,战国末期时
的屈原,所写“路漫漫其修远兮”,貌似七言,可若去掉感叹词“兮”,楚辞体诗以六言居多。可是,当历史的脚步走到唐朝时,“哗”的一下,遍地都是七言诗。
那么问题来了,谁是写出第一首七言诗的人呢?王勃?张若虚?陈子昂?都不是。第一个写出完整七言诗的人,是曹丕。这首诗,叫作《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鹤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谦谦思归恋故乡,君何沧留寄他方。
贱妾范范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是一首以女性口吻写的思念丈夫的诗。在曹丕的诗作中,这一类诗歌占了极大的比重。有人说曹丕的诗不如他父亲的慷慨豪迈,也不像他弟弟的积极开阔,尽是些男男女女的小家子气。
可是我想问,有谁规定诗歌一定要豪迈、一定要充满浓郁的政治色彩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是好诗,“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是好诗,“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又缘何不是好诗呢?难道仅仅是因为秦观、李白是诗人,而曹丕是个皇帝吗?
依我看,正是因为曹丕与大多数皇帝诗人不一样一—不局限于江山、兴亡、抱负的题材,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诗人,而不是靠皇帝的身份跻身文坛。
放下曹丕的诗,我们再来读读曹不的文章。
曹丕在做魏太子的时候写过一部书,叫作《典论》,其中大部分文章在宋代时亡供,现在能够读到的,只有三篇,分别是《自叙》《论文》和《论方术》,尤以《论文》最为著名。
这一篇为何著名?这便是曹丕身上的另一个“第一”——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
在这篇文章中,曹丕对别人作品进行的研究、分析和评论,对后世文学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首先,这一时期一个非常有名的“男神天团”,就是在曹丕的这篇文章里诞生的。这个组合就是“建安七子”。其次,曹丕提出了“气”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一个作家
要有他独特的气质,一部作品也要有它独特的风格。最后,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史无前例地把文学提升到了与治国同等的高度。
除此,我猜你一定听说过一句话——“文人相轻”,是的,这句话也是出自曹丕的《论文》。
不能否认,曹丕并不是皇帝中最有文采的,毕竟五代时期出了个李煜。但我觉得,曹丕应该算是文学家皇帝中政绩最优秀的一个。
自即位开始,曹丕改革官制,整肃官风;轻刑罚,减税负,与民休息;提倡节俭,禁止厚葬;消除割据势力,巩固北方统一;大破羌胡联军,
多次击败鲜卑,平定边疆。如此种种,不知换作那个行为任性、不知节制、喝酒比喝水还多的曹植,能否做到?
回到本文一开始七步成诗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快两干年了,我们就算它是真的吧。可如果这个故事成立,那么我们也不应该错过《世说新语》里关于曹丕的另外一个故事。
公元217年,曹丕30岁,距离他登上帝位还有三年。这一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去世了。身为大魏太子的曹丕与王璨交情非常深厚,他一听说王璨去世,马上去吊暗。在灵堂上,曹丕哭了几声,似乎想起什么事,擦擦眼泪对一众前来吊唁的宾客说:“仲宣(王粲字)生前喜欢驴叫,如今他走了,我们就各学一声驴叫来送他吧!”于是宾客纷纷学驴叫,此事一时传为佳话。
根据传说,奸凶狠毒是他,深情厚谊、圣贤风度也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