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李白可能是个假李白

初二 议论文 2215字
2020-07-16 12:36:48

秋意凄冷、巨资散尽、疾病缠身、望月思乡的那个秋夜,对诗仙来说是个漫漫长夜吧。

身体无恙后,这年冬天,李白离开了扬州,一路向东再向南,经河南汝州至湖北安陆。从刚出川时的“峨眉山月”到扬州的“举头望月”,转眼过去了两年多,明月依旧,故乡却已经很远了。

“安居乐业”是每个人的美好愿望。在湖北安陆,27岁的李白与前宰相许圈师的孙女结缘,以“倒插门”的方式,有了第一段婚姻,也有了一段日闲人静的话淡生活。

从扬州到安陆的途中,李白结识了孟浩然。我们知道,李白后来名满天下,圈粉无数。但当年27岁的李白遇见大自己12岁的孟浩然时,却秒变“小迷弟”。两人相识后,李白曾为孟浩然写过几首诗,其中的《赠孟浩然》直抒胸脆:“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对孟浩然的喜欢和敬佩,诗仙一点也没藏着按着,表达得赤裸裸。

黄鹤楼送别,李白的情不深意不厚?

公元728年春,得知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约孟浩然在江夏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好友走后,李白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和“我”挥手告别,春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到扬州去。孟浩然的船越来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处,最后只能看见滚滚长江水奔流。

有人认为,一样是送别诗,李白的这首诗,没有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悲伤,没有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凝重,没有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安慰。

果真是这样?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的前两句,短短14字,将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交代得一清二楚。

黄鹤楼因为有传说仙人在此飞天,成为天下名胜,也成为诗人们聚会流连的地方。暮春三月,孟浩然将去扬州。“高大上”的送别地,灿烂的季节,送友人到一个繁华的地方去,看起来,诗的前两句的确没有一点点离别的低落。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两句,诗人勾勒出一幅送别场景,却也没有“我舍不得你”“你要保重”之类的字词。可你有没有注意到,“孤帆”“远影”“尽”“唯见”这些字词表明,诗仙的小情绪其实都藏进了深深的凝望里。从黄鹤楼出发,宽阔的长江上,真的只有孟浩然乘坐的这一艘船?只是在李白的眼中,只有孟浩然坐的这一叶“孤帆”罢了。

“孤”的又怎会是一叶扁舟呢?真正“孤”的或许是李白,或许是孟浩然。孟浩然的船在浩荡无边的江上,渐行渐远渐无踪。李白站在岸边,目之所及只有辽阔的晴空和荡漾的碧波。不管如豆孤舟、无边江水勾起了诗仙多少情思,李白将不舍和挂牵,都倾注在他不曾挪动脚步的凝望里,只是他的表达没有像其他诗人那样热烈直接。正如朱自清先生勾勒出的父亲有些拙笨的背影,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其中的深情。

不参加科举,拒绝推荐,诗仙没有功名之心?

烟花三月,孟浩然的船驶向春天繁华的扬州,人似画中行。可惜这一时期孟浩然心系科举和功名,恐怕如画的风光他也无心留恋。

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的诗仙,一生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李白曾在青城山修道养鸟,太守亲自拜访并推荐他参加道举的考试,李白拒绝了。

李白没有功名之心吗?

当然不是。

唐代诗人们的漫游带有多重目的,李白也不例外。漫游两年多后,27岁时,李白甘愿“倒插门”——入赘许家,也不排除看中了许家曾光鲜的家世背景,为仕途铺路。定居安陆的三年,除了读书,李白也一直在为推销自己而努力。

公元727年,新婚不久后,李白写了一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篇文章将寿山人格化,带有自序的性质。其中“……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清楚地表达了他想做“宰相”的鸿鹊大志。

只是,李白的功名之心并不想通过科举考试(一说是因为出身而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来实现。曾有人举荐李白,却被他果断拒绝是因芝麻小官非诗仙之志。

李白还有一篇《上安州裴长史书》——这篇意在消除误会的干谒(推销自己)散文,在第二段中表达了“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想法。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感叹,诗仙的求仕之路也不例外。结婚三年后,李白的鸿鹄之志仍旧只是镜花水月。

不过,诗仙没有灰心。公元730年初夏,李白取道南阳,西入长安。李白坚信,盛世大唐是爱惜人才也愿意给人才机会的,自己这匹干里马,只要遇上慧眼识珠的伯乐,绝对有实力冲顶“长安人才排行榜”。

遗憾的是,到了长安,李白去拜访时任左丞相的张说,却没有见到他。李白因此结识了张说的儿子——身为驸马的张珀,他将李白安排在一

处无人居住的荒园,说是玉真公主的别院。即使是吃饭都成问题,李白还是在这蛮荒之处坚持等待了多日,只是别说公主的影子,人影都罕见。

显然,张珀弄了李白。李白又尝试拜访其他王公大臣,不管是什么理由,都是以失败告终。本以为可以靠实力冲顶,没想到在香车宝马、灯火阑册的长安城,诗仙竟连“长安人才榜”都没挤进去。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带给诗仙的冲击有多大?看看李白此后写下的《长相思》就知道了。

要面子的诗仙没有直接表达,而是以爱情为题,表达了“长安”这个可望却不可即的名字带给他的爱之切、痛之深。

《长相思》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章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绿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日日夜夜无法停止的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冷冷秋夜,纺织娘在井栏啼鸣着,微霜浸透了竹席,凄凄秋夜分外寒。夜晚,一盏孤灯散出黯淡的光,我对她的想念却在这昏暗的光里越发浓烈。卷起窗帘望明月,只能对月空长叹。如花的美人啊,遥远得仿佛相隔在云端!

上有长空一片渺渺,下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漏。天长地远,日夜度涉多辛言,魂牵梦萦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自白夜夜无法停止的息态啊,这思念让我痛断肝肠。

这首诗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写相思苦。诗人开篇直抒胸臆,长久思念的人在长安,秋虫鸣叫、微霜凄寒、孤灯昏暗,这些景物都是诗人内心感受的真实反映。接着写望月空叹,美人虽好却遥不可及。后半部分写求不得,天长路远、万丈波澜、重重关山,难以逾越,肝肠寸断。长相思,在长安;长相思,摧心肝,首尾呼应。

“长安”和“美人”都是暗指诗人的政治之路。

第一次长安之行失败了。“长安”在李白的心上刻了一道看不见的印痕,这印痕寄寓了无法说清的复杂情感,也让诗仙为之狂,为之痛,为之伤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