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莲蓄人。”这狂放、恣意,虽有越过山丘终见坦途的狂喜,却更是李白想给曾把自己看轻、看扁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李白被推荐入宫,这一点毋庸置疑。可是,诗仙从未在任何场合说出推荐他的人是谁。“高名动京师,天下皆籍籍”,李白认为自己在民间名气太大,所以受到了皇帝召见。李白不说被推荐,主要是他好面子一—自己的实力“杠杠的”,不需要把“后门”晾出来。
长安圆梦、龙巾拭吐、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曾让李白辗转反侧、窘寐思服的长安就在眼前。长安啊长安,你是李白梦中的样子吗?
吸一口长气,李白郑重地踏上了通向权力之巅的台阶。第一次入宫,迎接他的仪式极其隆重一—玄宗在金銮殿相迎,且设宴款待,甚
至亲赐甜羹。当时任三品官职的大诗人贺知章,第一次见李白就直呼“谪仙人”——天上下凡的仙人。之后,“老干部”贺知章还请刚入职的李白一起到酒楼喝酒。两人因为经常把酒言欢,还被杜甫写进了《饮中八仙歌》。
玄宗给李白安排的职位是翰林待诏。从此,他可以频繁进出只有王公大臣才能出入的金銮殿和翰林院。
长舒一口长气,李白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可惜,故事翻过了美好的开头,接下来却未遂人愿。李白虽然经常出现在皇帝身边,却没有获得任何政治上的实权。翰林待诏看似风光,却和棋待诏、画待诏一样,都不过是“待诏”——等待皇帝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并不是什么正式在编的官职。
说白了,李白的工作就是伴娱伴乐—陪皇上娱乐,哄皇上高兴。据说某个日落的黄昏,玄宗在兴庆宫和贵妃一起赏牡丹,花开正艳,美人亦艳。兴致勃勃的皇帝派人叫来李龟年唱曲助兴,当听到又是旧曲时便有些意兴阑册。
这时,玄宗想起李白来,命人叫他赶快过来填两首新词。公差们立马到长安酒肆翻找,不多久就把已喝得酩酊大醉的李白拖回了宫。尽管李白喝得酒气熏天,手脚不听使唤,说话也不利索了,可诗仙之名绝非浪得。铺好纸、研好墨,须臾之间,《清平调词三首》一气呵成。“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开笔就注定是惊艳干年之作。
只是,后世盛传的故事里,大醉回宫的诗仙可不是这样。他脾气不小,先是让玄宗龙巾拭吐,后来他又指定玄宗的宠臣高力士为其脱靴、玄宗的爱妃杨玉环捧砚,才肯下笔。诗写好了,也暗暗把天下最重要的三个人都得罪了。不久,高力士鸡蛋里挑骨头,指着“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向杨贵妃进言:“您看看李白写的这诗,把您和那个出身卑微低贱的赵飞燕相比,这不是嘲讽您吗?”杨贵妃恼了,于是经常给玄宗吹“枕边风”。最终,李白被排挤出宫。
传了干年的精彩故事真实性存疑。
正史中基本上没有“龙巾拭吐、力士脱靴、贵妃捧砚”这样的记载。这些描述大多出现在《唐国史补》《西阳杂俎》等杂史中。经过这样的演绎,倒是凸显了诗仙的不羁放纵爱自由,满足了一干听众的心愿。
虽然他没有参加科举,可他和十年寒窗的学子一样,强烈渴望做官,甚至做大官。
长安,是诗仙追寻多年的梦,当他终于有机会靠近,他能不珍惜吗?更何况,李白虽然性情豁达,但饱读诗书,又怎敢逾君臣之礼,又怎敢戏重臣、贵妃,逾天下之礼!
所以,“龙巾拭吐、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很可能只是传说,不能当真。
梦碎长安,李白终于放下功名之心了吗?
带着玄宗的大手笔赏赐,李白看似体面地离开了长安。
李白并没有选择回家看儿女,而是向河南出发,开启了新一轮漫游。途中,他结识了当时毫无名气的“稚嫩文青”杜甫。后来,两人在途中又结识了高适。
政治上的失败带给李白的打击可想而知。这打击除了他没有获得实质性的一官半职外,或许也包含着他对盛世明君、政治清明的信念的动摇。
可在诗作中,李白从未表达过“啊,多么痛的领悟”这样的主题。他描述的是自己在长安多么风光,令多少人“羡慕嫉妒恨”,依旧是潇洒不羁的诗仙形象。
李白深藏的失意和伤痛也并不是无迹可寻一—灯火辉煌,长夜未央,一壶琼浆,一身月光,于是诗仙多了一首又一首与酒、月有关的诗。
之后的十几年,虽然李白一直没有找到走上仕途的机会,可他始终心系长安。公元756年左右(一说赐金还山后,一说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一说游黄鹤楼见崔颛题诗后,本文不对写作时间做深度探讨),再游金陵的李白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
凤凰台上风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曾经的凤凰台有凤凰悠游,如今凤去台空,只剩下江水依旧东流。东吴宫殿的鲜花芳草埋在荒野小径,晋代多少名门望族已成古坟荒丘。只见远处的三山隐现如落青天之外,一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望不见长安使人忧愁。
李白借登临凤凰台所见,托物起兴。首联,虽然有三个“凤”字,却让人不觉得重复,音节明快,用凤凰来去象征王朝兴衰。颔联,继续借吴宫花草和晋朝衣冠表达历史变迁。颈联,李白将目光移向远方,用工整的对仗写出山水的壮丽。尾联,诗仙的目光又移向心中牵挂的地方——长安,借浮云蔽日暗示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整首诗充满
李白诗歌特有的浑厚博大之气,阅古今,通四海,时间与空间交错,挥洒自如。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是大唐长期奢靡腐败、社会矛盾累积后的必然。完全没有防备的玄宗乱了阵脚,仓皇逃离长安。已年过半百的李白,却误以为国家之乱正是他等来的报国良机。
安史之乱不只是外部之乱,也是父子兄弟间的内部权力斗争。玄宗还没有退位,太子李亨(即肃宗)就在宁夏单方面宣布登基,遥奉玄宗为太上皇。玄宗在现实面前只能接受。永王李磷却不满意,趁机发动了叛乱。没有看清形势的李白投靠了永王,最终在李磷兵败被杀后遭流放。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这一次李白真的有点绝望。后因关中大旱,肃宗大赦天下,李白之罪被豁免。
经历了这样的大起大落,李白已是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可李白不服老,认为上天这样安排,是为了再给他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公元761年,壮心不已的李白决定去参加李光弼率领的一次东征。可惜,走到半路李白就病倒了。第二年,诗仙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