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薄脆,细品醇香绵长,悠悠酱香蔓延于口腔。饼分为咸甜二种口味,夹杂着虾皮、南瓜丝的浓郁咸香与甜蜜蜜的海苔泛着沁甜,两种麦饼,各有千秋。其中不变的是爽脆的外壳与柔软的饼胚。
我的姥姥就会做酱香饼,将她的三轮车改成一个小小的酱香摊,小炉里烈火燃烧,她用有力而粗糙的双手轻轻翻动炉上的酱香饼。小摊内弥漫着悠悠麦香,连拂面而来的风都浑合着清甜谷物的香气。来往的人们捧着饼聊着天,几个孩子蹦蹦跳跳,小巷里大黄狗摇着尾巴,小摊里承载了姥姥太多的岁月。
我爱吃酱香饼,爱它的软糯香甜,爽脆醇香。但我始终不理解姥姥了,她的双手在火炉上翻动穿梭,变得褶皱与粗糙。我吃着酱香饼,卧在竹椅上驻足远望着姥姥在小摊上忙碌,小摊上方飘着袅袅炊烟。我咬下一口酱香饼,品味藏在其中的悠悠酱香,回味甘醇。
姥姥问我为什么现在人们不买她的饼,是不是不符合人们的口味了。我不知道,就好像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不理解姥姥。她如树皮的双手,肿得似香肠般的手指,翻动着火上香喷喷的麦饼,透过火苗我看到了她的脸,深深的壑沟,佝偻的背,那满头青丝不知什么时候须臾成白发了。广场上来往的人们许多踏入了明亮的餐厅,几位戴着眼镜的女学生打量了几分小摊,从口袋里掏出钱买上几个酱香饼。"好咧"姥姥乐呵呵地应,佝偻着她的背,用戴着手套的双手揉着面团,包上满满的海苔馅浑合均匀--她总是塞上满满的馅。
"亏不亏本不重要,重要让大家吃饱"她总是以特有的乡音这么说。面团在她的双手下变得劲道,放进小灶"滋啦”地响泛着油花,舒活的香气溢入鼻腔。姥姥将饼取出放进白色的纸袋,女学生们笑嘻嘻地接过,咬了一口。
我透过雾气朦朦胧胧没看清她们的脸,听着声声赞扬很是欢喜。小小年纪的我,很是敬佩姥姥的无所不能。
如今,我已经长大成人,离开了小镇,开始了自己的生活。然而,姥姥的酱香饼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我心中最美的味道。每当我在外面吃饭时,总会不自觉地想起姥姥的酱香饼,那种独特的味道,让我无法忘怀。
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亲自动手,为姥姥做一次酱香饼呢?于是,我决定在周末回姥姥家,为她做一次美味的酱香饼,以表达我对她的感激之情。
周末到了,我带着一袋面粉、一瓶酱料,来到了姥姥家。姥姥见到我,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我告诉她,我要为她做一次酱香饼,让她尝尝我的手艺。姥姥笑着点了点头,说:“好啊,那就让我看看你的手艺吧。"
我开始和面,姥姥在一旁给我指导。她告诉我,和面时要加入适量的水,面团要揉得光滑,这样才能做出好吃的酱香饼。我按照姥姥的教导,认真地和面、擀饼、涂酱。在姥姥的指导下,我终于做出了一盘香喷喷的酱香饼。
当我将酱香饼端到姥姥面前时,她笑得像个孩子一样,夸奖我做得非常好。我们一起品尝着这美味的酱香饼,仿佛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明白了姥姥的酱香饼不仅仅是一种美味,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在这个美好的傍晚,我和姥姥一起分享着美食,分享着快乐。那一盘酱香饼,不仅是一种美味,更是一种记忆,一种情感,一种永远都不会消失的温暖。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突出,取材独特,文笔流畅,情感细腻。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情感,颇为打动人心。作者借物喻人,借这篇状物散文表达了自己炙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