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的一间屋子里,吱呀吱呀的大红木门后面,有一杆秤静静地靠在泛黄的墙上。这杆秤像是许久未用了,怎么还放在这呢?
在我最稚收的幼儿时期,经常在院子里和玩耍,一次偶然,好像是伙伴提议去寻宝藏,就在门背后找到了这杆秤。这特殊的位置让我们更加断定它就是我们要找的宝藏。由于是第一次见,我们都好奇地端详着它。最后我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件武器,正准备耍它。奶奶突然拦下我们:“这太危险了,赶紧给我去放好。”我们就灰着脸,不情不愿放了回去。”是用来称重的。后来问爷爷,才知道那是杆秤,还教我那上面是什么,我听得津津有味。正值刻旧当空,不免让人心生困意,我却十分精神。爷说下次有空教我用它,我急了,央求爷爷马上就教我。他却只是打了一个马唬,去午休了。
下午爷爷出门,我坐在家里的老式木板沙发上,死死地盯着那杆秤,一刻不肯松懈。奶在厨房忙进忙出,透过窗户看见我呆坐在沙发上,就赶来查看,顺着我眼睛方向脉见了那杆秤,它就那样静地躺在地上。良久开口问我:“你想不想试。”我兴奋地点头。奶示范了一遍后,我便学着样子试了试,终于在我的不懈努力下,那杆秤被我拿下,心里别提多高兴。
两三年后,大家都用电子秤了,但我家都闲着杆秤却从不,每次买了菜,米什么的奶都要用它称,我很疑惑:“难道电子秤不准吗?”奶奶笑笑:“谁,但有时会缺斤少两。你知道吗,现在有好多人去偷秤,你以后可不能成为这样的人呀。”我没太在意奶最后的话,只是一直想什么是偷年。后来是爷爷为我帮了疑惑,得知答案后又追回:“那发现缺斤少两的话会去讨要吗?”爷等了很长时间才回答我:“不会。”之后又补充:“要是缺太多还是会的。”
过了几年,那杆秤还静靠在门后的那面墙上,一直闲置着,没人扔它。我才发觉,这一件传统器物,蕴含了太多太多。是老一辈的较真,不能缺斤少两;是小小的善意,得晓人处且饶人,总是宽容待人;是对后辈的期盼,像秤杆一样正直,顶天立地,不做缺斤少两的电子秤,就算是山穷水近,也不能失了原则,丢了底线。
如今再看这件传统器物,我与它真正缘分匪浅。我不再是原来的我,已经越来越像这杆秤,而它也不仅仅是一件传统器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