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云雾缭绕。多美的景色,不用只身前往,在饱含色彩的诗词中,便可以在心境中欣赏。
从小被抱进书房,拿一本看上去有些年代的书,便一个人咿咿呀呀的读,什么“床前明月光”,“忽如一夜春风来”等等,伴着爷爷通俗易懂的解释,我似非似懂,如同囫囵吞枣,也浅浅了解每句诗词的大概,也许从那时,一束名叫文学的光便照进了我幼小的心灵中。
大些时,读的书也高级了,什么四大名著啊,《上下五千年》呀,都过了几遍,那时不懂林黛玉为何多愁善感,认为她就是好哭,后来才明白,她的泪,是寄人篱下的不安,是心上人与他人的情缘及般配。
大概十二三岁时,学校的老师要求我们读国外名著,我有些抗拒,大概是了解了历史后发自内心的愤愤不平,但在老师的命令下,又不得不着手读了我接触的第一本外国小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从这以后,我对外国依然有些抗拒,但对那些优美到一些用语让我不大理解的外国小说的热爱,却一发不可收拾。这大概是文学的魅力,让我深陷其中。逐渐长大的心,也被这文学的光不断吸引、占据。
如今,步入青春期,我读了《安妮日记》,感受到了少女本就有的悸动和怀春梦;常常看《中庸》,却永远也读不懂,但总按耐不住文学心,想了解大学生们口中的伦理。我爱干的,无非是在午后,倚在教室窗边,看外边的风景,企图将偶然迸发的灵感一字不差的纳入专门的本子中。
文学,是道高尚的光,打小便照进我的心,于是我便拥有了文学梦、文学心。永远不愿放下的书,永远看不完却仍用心感受的诗词,永远不舍的握住手中那快没墨的笔,这就是我的文学心!这就是我心中的那道名叫文学的光!
也是因为这份热爱,那道光才会照进我的心。也是因为敢于热爱,那道光才会让我心中的芽破土、萌发。我心中的那道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