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不是母亲的执拗,我绝不会再次踏进拙政园。
第二次踏进拙政园,是在清晨。因为时间尚早,园子里的人很稀少。仲春的风夹着些微冷,掠过白墙黑瓦,掠过那墙头的一簇紫藤花,摩着我的脸颊,让原本有些困意的我渐渐苏醒过来。我的思绪回到了前一天——
第一次来苏州,第一次踏进拙政园,第一次对园林失望。一入园我,便被兰雪堂里如织的游人吓得退避三舍。穿过兰雪堂,直奔见山楼。未见彼山,却只见到游步不履匆匆,却只听得耳边嘈杂喧嚣。来不及细细欣赏,更来不及拍照留念,我便悻悻地钻出人群,径直“逃”向出口……
“孩子,你看水面上是什么?”母亲的话把我拉回现实。我朝水面望去,塔影?塔影!一个古塔的倒影在水中摇晃,像一只历史的眼穿过嬗变的时光与我隔空对视。
我怔住了,这是昨日的我不曾发现的美。“孩子,你再往远处看。”顺着母亲手指的方向,我又望向绿树的尽头,望向那瓦蓝的天空与黑白的围境之交界处。塔?塔!是刚才倒映在水里的那座古塔。我想起来了,这是母亲曾告诉我的园林造景手法——借景。古塔本不在园内,而智慧的造景师用一泓碧波倒映,成功地把远处的塔借到了园子里。我又怔住了,这也是昨日的我不曾发现的美。
“其实园林的美从未改变,只是我们失去了欣赏美的耐心。”母亲淡淡地说,“太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太容易为外界所打扰。”母亲说得很慢,似乎是有意引起我的思考。其实,我初不在意,但细细思量之后,突然感到有些羞赧。我反思昨日游览的情景,我抱怨游人太多,我介怀环境太嘈杂,却不知那其实都是我自己“定力不够”。
我又想到了我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我也不常常有类似的对周遭环境的抱怨吗?在学校,在家里,我们总能找到各种让自己懈怠的理由,我们总把失败的结果归因于身外环境的影响。殊不知,在我们身内的那颗心,早已失去了它应有的目标。是啊,到今日我终于懂得。
如若不是母亲的执拗,我绝不会“醒来”。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突出,取材真实,文笔流畅,立意独到。作者寓情于景,将自己浓浓的情感融入到了对景物的描绘之中,文章更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