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从何而来

初二 叙事 865字
2020-06-26 14:07:29

随着粽叶的熟悉味道和艾草的清新香气从厨房和电视中飘来,又是一年的端午节开始了。而当你细细品尝着喷香的粽子,或观看着扣人心弦的龙舟赛时,你也许不清楚,端午节其实并不是一开始便吃粽子,赛龙舟的。

端午节,始于战国时期的屈原,他身为楚国的大臣,在楚国国运衰微之时,忧国忧民,向楚王提出种种方略,主张合纵坑秦,却无一被采纳。反而因不断破坏贵族的利益,遭楚国贵族诽谤,流放至沅江流域,精神受到了打击,愈发憔悴。

屈原十几年一直与湘南一带的老百姓,庄稼人生活,大家了解他是一个被革职的好大臣,都同情,尊敬他,常在生活上帮助屈原。

然而很久了,他也没等到楚王召回他的消息。

后来,有一个关心他的好友来拜访他,如此劝说道:“楚国不用你,你为什么不去其他有用武之地的国家呢?你这么有才能,到任何国家都会受到重用的!”

屈原摇了摇头,表示绝不愿意为了荣华富贵而背弃楚国。

“这却不然,现在是楚王昏庸,朝臣无能,不任用你为相。却不是你自己抛弃了楚国,不肯为楚国出力。为什么你不去别的国家取得一席之地呢?”

屈原愣住了。

过了许久,他才缓缓说道:“鸟儿飞倦了,也想回到自己的老树枝上歇息;狐狸临死之前,目光也会向自己出生的山丘的方向望着;我生为楚国人,纵使是楚国没有一个执政者赏识我,我也不会因此而去其他的国家为官。我不能离开国家啊!”

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从未动摇他的执念,但最后他终于崩溃了。

公元前286年,屈原六十二岁。这一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楚国,并且攻占了楚国的国都。

当屈原终于从他人口中知道了这个震惊的事件。当传事人述完最后一个字时,他只觉五雷轰顶,天崩地裂——完了,全完了,自己再不可能为楚国做出任何的贡献了!

悲痛欲绝的屈原的意志已如同决溃的大堤,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怀抱石块,脚踏流水,带着一腔的不甘,永远离开了所有他的朋友和亲人。

“屈原先生投江了!”

老百姓带上了竹筒里的米,成群结队地奔来,划着小舟,把米倒入汩罗江水中,算是献给他的。

“鱼儿们,吃米吧,都给你们吃,不要去吃那个好人啊!”

第二年,屈原的祭日,人们没有忘记他。又划着小舟,带上米,把米撒到江中去祭祀他。

后来,人们把竹筒里的米换成了三角的粽子,把划小舟改为了赛龙舟,并在门口挂上了一串艾草,端午节由此形成。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记得一个叫屈原的人,他是楚国的大臣。

“又到了端午节啦,走,吃粽子喽!”今天晚上,无数家庭响起了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