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进毛衣的暖

初二 叙事 1257字
2023-09-09 16:02:51

朱红颜色、菱形纹样,那是幼时外婆为我织的毛衣。

记得那时的午后,几朵稀薄的云彩浮于天幕,被灿色的暖阳熏成黄鸭绒的柔软。“又在做针线活儿吗?”“是啊。”外婆咬断线头,含糊不清地回我,她窝在偌大的藤椅里,弓身捏住布料,聚精会神地盯着细线翻飞。我兴致勃勃地凑到她身旁,偏着脑袋张望。经过外婆魔法般的双手后,牛仔裤上的窟窿被活灵活现的小狗驱走,米白色的鞋垫上总能盛开花朵,那根泛着光亮的银针牵引细线穿梭,恍若游龙在蜿蜒前行。

我好奇地眨巴着眼,晃动外婆的胳膊撒娇道:“外婆外婆,我也想要你编织的东西。”拗不过我的死缠烂打,她眯起眼笑了,宠溺地揉揉我的头发,“要入冬了,给我的乖孙女织件毛线衣。”

因朱红象征吉祥幸福,外婆便精心为我挑选了带着这火红色彩的毛线。同样是一个暖意融融的午后,外婆从木匣子里取出棒针,把毛茸茸的线团慢慢捻起一截,举着棒针稍稍靠近光亮。阳光在树叶间嬉戏,不偏不倚地在她手上投下一个个圆形的光斑,好似活泼的音符在琴谱上跳动。我忙搬着板凳挪来,外婆扶正鼻梁上的老花镜,冲我咧开嘴笑道:“看好咯!”

只见她右手不紧不慢地撑开毛线,手心紧紧握住毛线下端,左手拿针贴上线,再从线上往下,从掌心向外绕圈,棒针在空中轻盈地翻了个跟头,活像鱼跃出水面时闪光的鳞片。外婆又灵巧地一转手腕,用针头挑起大拇指勾住的线,再把线头转向,去勾起食指上的绒线。她的动作干净利落,那些顽皮的毛线仿佛被教训得心诚口服,任由她摆布。两根长长的棒针上下穿插着,像乐曲一样富有律动感;朱红的毛线热情相拥,像藤蔓一样傲然地盘踞在针头之上;外婆粗糙的手背上一道道褶皱如沟壑罗列着,好似一只枯叶蝶在针线间飞舞。秋日的阳光筛下金灿灿的流苏,在外婆佝偻的脊背上抹了一层暖暖的蜜色。我睁大了眼,兴致盎然地观赏着这出由外婆导演的舞台剧,沉浸在那片毛衣针与阳光编织的温暖里。

又是几个月,天气渐渐地变冷,外婆从旧藤椅上挪向了暖火炉边,手中的毛线也渐渐地缝合成了一件厚实的衣裳——大气的朱红热情洋溢,针脚密密麻麻地挨在一起,菱形的厚重图案显得格外保暖,软软的毛线上还散着微小的绒毛,抚上去是有些粗糙却温暖的质感。她小心翼翼地捧着毛衣,嘴角抑制不住地上翘,额上的皱纹如涟漪般舒展开来:“快试试看。”我迫不及待地套上身,外婆伸出她布满老茧的手替我捏平领子,扯开衣服上的皱纹,再从镜子里打量外观,有些试探地问道:“穿着紧不紧呀?”“合身,外婆,我很喜欢!”我扯扯袖子,满意地拍拍毛衣。外婆似乎舒了口气,乐呵呵地笑了,又像是想到了什么,再次弯下腰。橙黄色的光线静静洒上外婆花白的银发,火炉明明地燃烧着,笼罩了她脸部凹陷的轮廓,她低下头,比划到合适的长度,用手指缓缓将稍长的袖子卷起一截,终是满足地笑眯了眼:“这下该暖和了!”我抬起手,袖口上细密的毛线包裹着手腕,外婆手上的老茧摩挲过的皮肤,还残留着酥酥麻麻的暖意。

那件毛衣不再穿了,可每每遇上冬日软酥酥的阳光,我总会忆起那个藤椅上、火炉旁的身影,她似乎还在俯身织着毛衣。每每想起,心里又溢满了外婆心里的那份情,手心里的那份暖。

教师点评: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篇《织进毛衣的暖》摘取于日常小事,却述说了发于心底的真实情感,朴实无华,毫不雕琢,深深地吸引了读者!故事以外婆为主角,讲述了她用温暖的爱和娴熟的编织技艺为孙女编织一件朱红色的毛衣,织进去的“暖”不仅是躯干的温暖,更是外婆热烈无比的关爱。文章运用了五感描写法,将一个又一个的场景描写得如丝线般细腻又栩栩如生,让读者好似就在祖孙俩身旁亲眼见证着毛衣的“诞生”。不仅如此,修辞手法也被作者运用得神乎其神,将外婆的双手比喻为"魔法般的双手",将毛线编织过程比喻为舞台剧......让文章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一下有了质的飞跃。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和形象的修辞进行了深刻的情感表达,让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作者对外婆的深厚感情以及毛衣背后蕴含的珍贵暖意和爱意,可以称上是一篇深具感染力和共鸣力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