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满石板路的小巷里,咿呀学语的小孩穿着虎头鞋俏皮地在巷里小跑着,老店里一位老奶奶望着娃娃脚下的虎头鞋,正欣慰地笑……
清风吹进小巷,引着我在巷里穿梭。阳光照射在一家老店门前,人群在道路上穿过,无人问津,门前台阶下布满沧桑的青苔,门框上早已掉了红漆。我跨过木板门,走进老店,店里十分安静,似乎听得见古巷的呼吸声。
棕色的木门扮演着我轻轻敲了几下,缓步走近。阳光透过木窗倾洒在桌上,桌上杂而不乱,摆放着针线,剪刀,布匹和一些已做完的配件。旁边的木架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虎头鞋,让人眼前一亮。
老店主人是一位老奶奶,走进门时,她正坐在木椅上,紧靠着窗手拿彩色的绒布绣虎脸,指尖将布缓缓展开,手指熟练地捏着针在布上翻飞着,丝线在粗糙的手中来回穿梭。金黄的丝线细细勾勒出虎脸,又用宝蓝色的丝线一针针缝出虎耳,接着再用针尖点出虎眼。线与线间排得极紧,这巧夺天工的背后,是那双布满老茧满是沧桑的手,记忆娴熟而又老练,这份认真和执着和老奶奶的初心未差一分一毫,这精湛的技艺背后,是无数个针眼扎出的疼痛。她用自己的坚守缝制出无数不朽的美丽,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我轻轻抚摸着精美的虎头鞋,指尖传来的一丝一线,都是老奶奶的心血。我问他店里人少,虎头鞋卖不出去,就没想过放弃吗?她和蔼地笑笑说:“卖不出去是小事,可做虎头鞋的技艺没了是大事,就是咱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听完,我不禁怔了怔。
正是因为有像老奶奶这样的手艺人,我们民族的技艺技法才得以流传,非遗文化才得以保存,他们用坚守和十年如一日的初心,不断让非遗文化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