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初见。
当下,博大精深的汉字,是一首缓慢遗忘的古曲,清新脱俗的平语,是一朵逐步调零的茉莉,绘声绘色的皮影,是日渐式微了家族。常常因为许许多多的传统艺术文化的消失,而不免感到惆怅。希望这些文化能够有所传承和延续吧!
今天,她发给我一段视频,视频里的,是扬州双博馆雕版印刷厅中央,我不禁笑了笑,这有什么好看的?但看了她的视频,我有些沉默了……
我看着视频中那位正在注视着眼前的雕版的师傅,他的年纪大约有四五十岁了吧!他穿一身墨色的唐装,他把刚刚剔去的是左侧空白部分的雕版上下翻转,再用手握成拳状,抓着刻刀,在旋转过后的标本上,又把字的右侧空白部分剔除,手腕一下一下的抖动着。师傅的目光深邃,神情专注,像是在与雕版对话,几分钟后,字迹雕刻完成,他抬起头来说,这叫“挑刀。”
师傅取出么好的墨汁,沾在棕帚上,顿时,清淡的墨香似乎透过了屏幕,扑鼻而来,令人陶醉。师傅抓着上了墨的棕帚,不疾不徐的在标本上打圈,这道工序叫磨刷,最需要将心与手感相结合。因为轻了一分墨汁便不均匀,重了一分则会损伤版面,减少印数。他轻轻的刷着,刹那间,我仿佛看见一位慈爱的父亲在为可爱的女儿梳理满头长发。刷完墨,他抽出一张米黄色的宣纸印在雕版上,反复刷,劲道比刷墨还要更重。不一会儿,一张《金刚经》完成了,清晰秀丽,栩栩如生。他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我心跳加速,内心欢呼了起来。
我想,在这一印一刷之间,一个词———“印刷”诞生了。看着视频中的参观者们无不点头称赞,甚至还有另外两位外国人在录像,我的心中更是自豪,视频停止了,我的嘴角却不由自主的往上扬,因为,中华文明的薪火生生不息呀!
那次我见证了穿越千年的四大文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得以传承并发扬到国门外,我的内心更是雀跃不已,同时,也希望中华的四大文明永不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