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燥热的空气在教室里弥漫。历史老师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提问也不抽查,咱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探讨一个有趣的历史问题。”话音刚落,教室里沉闷的空气就一扫而空,大家听到不提问、不抽查的好消息个个喜上眉梢,也对老师的问题充满了好奇,一双双眼睛都盯着老师。
“俗话说‘明修长城清修庙’,清代在承德避暑山庄周围修建了外八庙。那清朝统治者们为什么喜欢在避暑山庄接见各民族的王公贵族呢?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其中的原因。”
同学们立刻组成小组围坐在一起。“李子,你看书看得快,负责从课本中找出对我们有用的信息。”“郭子,你书写美观、速度快,负责记录。”周同学开始有条不紊地布置任务。
李子很快便找到几个原因:清朝统治者出身满洲贵族,对少数民族更加关注;为了从心理上打破其他民族的戒备,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我赶忙记录下来。
“我觉得你说的不合理,”周同学说,“紫禁城才是皇家宫殿,在紫禁城接见来宾显得更有威严,更加正式,还可以给他们以心理震慑,但是清朝统治者却选择了避暑山庄,一定另有原因。”周同学的观点有理有据,可大家却并未全盘接受,都在陈述着自己的看法。
到了各组阐述观点的时间,我们组内部的观点依然不能统一,谁都不能说服对方。无奈之下,只能各自阐述,请老师做评判。听完组员们的论述,老师说:“我们思考问题一定要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的现场,不可用今天的视角去看。明人先后18次修长城却还是没能挡住满人的铁骑,清人难道看不见这点吗?之所以在避暑山庄与诸位王公品茗狩猎,增进情感,何尝不是用怀柔的方式来化干戈为玉帛呢?同学们要学会结合历史背景看问题呀!”话音刚落,教室里掌声雷动,大家恍然大悟。
直至今日,我还记得那天的小组讨论,它教会了我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坚持己见,也教会了我耐心聆听他人的观点。老师的话,更是让我明白,什么是历史观,让我在思考每一个问题时,都能学会结合情境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