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
——题记
乘着一叶扁舟,迎合着月光缓入乡村。
看着这荷塘中的碎月,看着因行舟掀起的阵阵涟漪,看着被行舟惊飞的沙禽,不禁口沾一绝:“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舟愈行愈快,我却还以为舟行得慢,乌黑的连山像踊跃的兽脊远远往后面跑去。忽然间,我隐约看到了一抹炊烟。不大一会儿,舟泊在岸边,我跃上了岸,父母拎着大包的礼品走下了舟。舟子拿到船资后,一拔篙,往来时的方向拨去。
月光洒在村舍上,煞是迷人。步入村舍,里面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在做月饼。向村舍的东南方走一二百步,轻叩舍门,“吱呀~”门开了,听得出这门久经风霜了,里面缓缓出来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他的两鬓已被染白,额上有几道分明的皱纹,脸上还有几块老年斑,模样甚是不惹人喜爱,但尽管如此,这些丑陋仿佛是刻意的,是刻意要衬托出他那柔和的眼神,正如月光那样。父亲早已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将他扶进了屋舍。
“呼~呼~”大风将门“砰”的一声关了,屋内沉寂了许久,最后是一位皮肤白皙的老太太打破了僵局:“既然来了,那就开始干活吧。”我心里不免有些生气,我们风尘仆仆的赶来,不招待我们也就算了,居然还让我们干活,我的好心情瞬间一扫而空。但父母什么也没说,看起来还乐滋滋的,他们一言不发,利索的将桌子搬到农家小院里,里面已经有不少人了,他们开始了露天做月饼。
月光越来越明,看样子已经有了八点的光景,他们还在热火朝天的干着。那个被我称作姥姥的老太太在他们旁边麻利的指挥着“再用力一点,要把面团柔软了。”“不是像你那样的,月光都进不去了。”我“噗嗤”一笑,月光又不是什么调味料,怎么会入不入味。父母却责怪的瞪了我一眼,吓得我闭上了嘴。月亮当头,却并不觉得像太阳那么炎热,相反还有一点凉爽。
忙活了大半夜后,他们在空地上架上了一种很老旧的架子,下面生起了火,煎着“月饼”,月光越来越微弱,在做好之后,他们装了大半袋的月饼。临走时,姥姥姥爷摸了摸我的头,两双柔情似水的眼睛,看了我许久。
驶来一叶舟,还是那位舟子,驶去的方向和他离开的方向是一致的,只不过,这次不再是他一个人了。母亲在无声的哭,我准备从口袋里掏出纸巾,但,不知何时,袋里多出了几张百元大钞和一把糖果。我望向了那村舍,最后的月光定格在了那里。
教师点评:文章语言流畅,情感细腻。作者依照一定的空间顺序对景物做了介绍,营造了空间感,让文章更加清晰地呈现了景物及其特征。作者通过对月亮的描写,展现了其深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理解。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神秘,更是感受到作者对于家乡是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