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辆自行车,它很漂亮,红色的,我非常喜欢它。虽然它和普通的自行车一样,两个轮子,两个脚踏板,两个把手……可我就觉得它就是全世界最漂亮、独一无二的自行车。
三年前,我还不到十岁。那时,我做梦都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但是父母却不同意,说我还小,怕我独自骑车不安全。后来我听朋友说,她的自行车是她爷爷送的,之后,我便将希望寄托在了爷爷身上。我的爷爷是多年前的下岗工人,我爸爸妈妈在外工作,一年难得回家一次,每次他们回家都要拿钱给爷爷,可爷爷从来不要,还说不想拖年轻人的后腿,于是自己在小区找了个门卫的工作,日常生活就靠着微薄的工资支撑着,因此爷爷很节约,一件衣服可以穿十几年。尽管如此,爷爷依然很疼爱我,对我的要求都会想尽办法来满足。从想买自行车那天开始,我便不停地“讨好”爷爷:早上起床给爷爷做早餐,下午帮爷爷去买菜,晚上帮爷爷洗脚捶背。一段时间下来,对买自行车的事我只字未提,因为我已经把它们当成了习惯,买自行车的愿望在我心里也不再那么强烈。直到有一天,我照常去帮爷爷买菜,有几个同小区的女生骑着自行车突然停到我面前,带头的女生嘲笑着说:“你家很穷吗?连自行车都买不起啊?哈哈哈……”我涨红着脸正要反驳,突然一个苍老而有力的背影挡在我面前,是爷爷。爷爷带着一丝怒气地对她们说:“谁说她家穷?她是我孙女,不是任你们骂的木桩子。”说完便转身带着我走开了。爷爷边走边说:“走,乖孙女,爷爷给你买自行车去。”听到这话,我兴奋地跳了起来。
爷爷让我在小区门卫室等他。傍晚时,我远远便看到爷爷回来了,兴冲冲地跑向前去,却没有看到自行车的影子,我焦急地问爷爷:“爷爷,自行车呢?”爷爷有些歉意地说:“对不起啊,那个,自行车太贵了……所以,爷爷没买。”听到这,所有的兴奋与期待一瞬间化为乌有,我转头就跑,任凭爷爷在后面使劲呼唤,我也不曾停步回头。回到爷爷家,我关上房门跳到床上用被子蒙住头,无论爷爷怎么敲门、怎么安慰,我都不曾应答理会,委屈的泪水打湿了床单和被子。
从那之后,爷爷每天都早出晚归,很少能见到爷爷的身影,我准备一探究竟。趁着一个周末,又是一大早,爷爷吃过饭就出去了,我悄悄地跟在爷爷身后,看到了那令我心酸的一幕:一双满是老茧的大手在垃圾桶里到处摸索着,一张苍老的脸上挂着豆大的汗珠,每捡到一个空瓶子就露出喜悦的笑容。有路过的熟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开心地说道:“想给孙女买辆自行车!”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他的头发被风吹得更白了一些,他的皱纹被汗水打湿,显得更深了一些,我甚至觉得,每道汗水流过的地方就是一道皱纹。岁月的痕迹遍布了他的面颊,他却浑然不知,依然埋着头,捡着垃圾。我的心仿佛被人狠狠地揪着,我鼻子一酸,泪水再也止不住,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滴滴滚落下来。我跑过去,抱住爷爷的手臂,哭着说:“爷爷,我不买自行车了,我们回家吧!”
就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那天是我十岁生日,爷爷将新买的自行车送到我面前,看着心心念念的、漂漂亮亮的红色自行车,我却又哭了,扑进爷爷的怀里,放声大哭。爷爷乐呵呵地用手抚摸着我的头,将我抱得更紧了。
一转眼,时间过去两年多了,爸爸妈妈也回来工作了,我一直很爱惜这辆自行车,每到周末我都把心爱的自行车擦得干干净净,然后骑着它去爷爷家玩。这辆心爱的自行车,既普通又不普通,普通是因为它和其他自行车一样,不普通是因为它装满了爷爷对我的爱。
教师点评:正是因为作者细致完整地讲述和介绍了自行车的来历与来之不易,“爱”在文中才拥有了代名词——爷爷送给“我”的自行车。正是因为作者着重于对整段经历的起伏波折的还原,自行车上的“爱”也有了具体、具象的呈现——是不愿孩子被别人嘲笑,是不愿看到孩子失望,是不惜付出辛劳汗水,是只愿满足孩子的心愿。文章言语质朴,行文流畅,取材真实,感人肺腑。文章还可以再做进一步的完善,开篇对故事背景的介绍略多,文章铺垫过长、入题较慢,真正重要的部分,即对自行车的得来不易和意义宝贵以及其中包含的“爱”的体味,便显得篇幅较短,文章不仅头重脚轻,详略的安排、重点的突出以及主题的彰显也都因此受到了影响。建议作者对第二段做删减,对文章最后三段做进一步的细节及感受补充,让文章更具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