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一词,最早出自儒家著作《中庸》一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说一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要谨慎做事,自觉遵守道德准则,遵循内心教养,严以律己。慎独,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行。
君子,慎其独也。《史记》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活于世,有千万种诱惑,也有无数准则和底线,抵得住诱惑,压得住贪欲,才是君子。曾国藩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很多时候明知不可为,但总有侥幸心理,自身修行不够,做不到慎独,就失去了一个人的底线和修养。
慎独者,心安。曾国藩说,慎独则心安,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做人就该如君子一般,为人正直,做人坦荡。慎独的人,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得正坐得端,自然是无所畏惧。从前有个秀才进京赶考,盘缠用尽,饥渴难耐之际,他路过一片桃林,虽然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渴望,但他最终克制了自己的欲望,低头继续赶路。有人问他为何不摘桃果腹,他回答说:“桃李无主,我心有主。”
心中常存修养和底线,不被私心杂念所影响,对纪律和法度时刻充满敬畏,只有内外兼修,才是真正的慎独。宋人袁采曾说:慎独即“处世当无愧于心。”做人做事要无愧于心,与其行宵小之事,惶惶不可终日,不如大方坦荡,活的清明高洁。表里不一的人,如同纸里包火,始终是在自欺欺人,有些人表面上高风亮节,憨厚老实,背地里却算计别人,做尽恶事,午夜梦回,也必定会辗转难眠,惶恐不安。一个人对原则的坚守,可以让人看到他背后的修养,慎独,不是怕丢人,而是怕丧失人格。
慎独,是顶级的自律,是值得终生学习的教养,是一种最高级的人生境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刻谨言慎行,对人生规则心存敬畏,这就是一个人最大的成功。慎独,于他人而言是坦荡,于自己而言,则是心安。
愿我们做人坦坦荡荡,做事无愧无心,表里如一,慎独自持。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优美,立意独到,情感饱满。文章论点明确,论据得当、丰富,具有时效性。文章结构尤其严密,这也让文章的论述在清晰有序的文字中展开。作者通过文章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